
伍仲村剧场·福庆剧场
今天太阳出来了,阳光普照大地,连续十多天的雾霭天气结束,人们欢天喜地,尽情享受这冬日暖阳。午后,天湛蓝,于是登上8路公交车,来到邢台伍仲村漫游。
伍仲村今属邢台市桥西区李村乡(原是羊范镇),位于市区西南30华里处。南邻大沙河,与沙河大油村相望;北临邢都公路,与大路村为邻,邢汾高速公路从村北穿过;西面紧挨着羊范(山),东面是王村。伍仲村人口3000多,古时以生产绒毛、鞭炮闻名于世,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平原村,以生产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村周围有伍仲煤矿、绒毛厂、采石场,明胶厂、电力线缆厂、棉花加工厂、棉油厂等,近年村西北建了多家养鸡场,放养土鸡,搞起了生态养殖,百姓渐渐富裕起来。
古墓·古槐·古寺 伍仲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在伍仲村西250米处,有一座汉代古墓,现存古墓高6米,面积约90平方米,经出土木炭、陶片考证,此为汉墓,1982年被列为邢台县保护文物。村中部有一颗槐抱椿,树龄有1000多年(一说1500年),显示着它的古老。据《邢台县志》记载,现在的居民为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过来。明代,村中建有一座古刹名为“福庆寺”,占地百余亩,寺内有僧人数十名,院内松柏参天,苍翠茂密,且有五座大钟挂于院内,巍巍壮观,钟高八尺余重数十吨,每当和尚撞钟之时,钟声响彻方圆数十里,据传沙河的十里厅就是由此得名。久而久之,福庆村易名为五钟村,后演变为伍仲村至今。可惜的是福庆寺(今村委会院内)早已不存,只留下几个残毁的石件;古墓基本完整,古槐仍枝繁叶茂。

村口古色古香的牌坊(2004年建)

镶嵌在牌坊立柱的《村志考》

镶嵌在牌坊立柱的《牌坊记》

伍仲汉墓(1982年被列为县重点保护文物)

旁边的另一座古墓

槐抱椿

古槐有三搂粗,椿树也很粗

古树保护名牌

古槐旁边的石凳,圆滑光亮,显示着上千年里古槐下曾是村民乘凉聚会的乐园

古槐枝繁叶茂(图片来自网络)
古巷·古民居 过了村口牌坊和邢汾高速公路桥,进入伍仲村游览。伍仲村内街道有东西、南北五六条大街,基本上都已硬化,只是积雪融化,不少街道有积水,道路难行。看整个村庄的建筑可知,该村不太富裕,居民住宅以平方宅院居多。村里保存有多处古巷、古民居,位于村中南部,只是由于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多数被新建的房子所拆断,留下处处残垣断墙,显得凌乱荒芜。古巷南北方向,窄小,但有排水沟;巷口皆有门楼,为其特色;古巷口有石阶、闷墩、门栓等,使巷子自我封闭,大概是古时作为战争防御之用。古民居的门脸砖雕艺术,很是精致,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价值。

伍仲村·村西主要的一条街道

古巷

古巷门楼

窄小的巷子

巷口门楼有石阶、闷墩、门栓

大青石门槛被踩的光滑发亮,显示其悠久的历史

另一条古巷

古巷内的建筑

古民居

残败的古民居

古民居·砖雕艺术

古民居·砖雕艺术

古民居·砖雕艺术

古民居·砖雕艺术

古民居·砖雕艺术

古民居·砖雕艺术
古庙·凯旋门
伍仲村内有几座庙宇,一是东村北的观音庙,位于村委会那条街口,只有一间小屋,供奉着观音菩萨。北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古碑文《修观音堂记》,记载有修建庙堂的善人、书丹、石工、会首等人的姓名,但已看不到修建的具体年代。二是村南小学东侧、庙沟北侧的火神庙,相传建于明永乐年间。现为1998年重修,有山门、大殿、碑亭、厢房等建筑,大殿内火神火眼金星,全身披红,有点狰狞的样子。三是火神庙西侧的奶奶庙。每年三月初五庙会。古庙南侧有一条深沟,名为庙沟,是村子通往大沙河的必经之路,路口有“凯旋门”。庙沟又称好汉沟,老辈儿在河滩种地,由于有水,年年丰收,可是这条沟当初只有一丈宽,担着粮食回村不能换肩膀,凡能过者,皆为有气力的壮汉,后来就叫好汉沟了。

观音庙

观音菩萨塑像

火神庙

火神庙山门

火神庙大殿

火神塑像
史记
奶奶庙

“凯旋门”

庙沟
大沙河·邢台市义务植树基地
伍仲村位于大沙河(南澧河)北岸,上游即是朱庄水库。大沙河的水自朱庄水库坝下起,经朱庄川至马峪沟,进入南北向河道渗漏段,流经金牛洞桥,转而向东,进入沙河河道,流经西坚固、中坚固、喉咽、固坊桥河床、伍仲村南、京广铁路向东进入东部平原区,是邢台市一条主要河道,也是目前邢台市重要的水源补给渠道。由于河床冲刷改道的缘故,伍仲村所属的大沙河有5条支流并行,统称大沙河,它西至羊范村,东至西前留村。过去这里河水潺潺,河岸两边是鱼米之乡,上岁数的村民都记得小时候在河中游玩的情景,放牛,削荆条,收花生,抓蝌蚪,摘酸枣,收芝麻,吃桑葚,口渴了就到大口井喝水,那时候还有水车,登两下就成流水。今天进入伍仲村南的大沙河,只见有几处大型机械化采石场,一座座鹅卵石堆满整个河道,高出河床四、五米,自西向东绵延一公里多,成为地地道道的“河障”,严重削弱了泄洪能力。邢台人民不会忘记1963年8月的大洪水,沙河上游的洪水在冲毁左村水库之后,沿着大沙河一泻而下,冲坏京广铁路,水淹邢台市区、南和、沙河、任县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邢台人民不会忘记1996年8月的大洪水带了的灾难。面对被堵塞的大沙河河道,自然担忧起来,一旦发生大洪水,河水无路可走,将直接危及邢台市的安全,威胁着石武高铁、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的安全。可以说,大沙河被堵,河道内堆积的每一颗石头就代表着邢台人的一个生命。
有趣的是,一面是乱挖河道,堵塞水流,另一方面邢台市政府在大沙河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伍仲村所在的大沙河两岸是邢台市、邢台县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自2001年起,每年的植树节,市、县党政干部上万人前来伍仲村参加植树劳动,十几年下来累计植杨树(白毛杨和速生杨)、槐树(刺槐)数十万棵,名字有“市民林”、“家庭林”、“爱心林”等各种纪念林。2009年,该基地荣获“河北省义务植树示范基地”。伍仲村处于邢台市南大门的风口,这片林木可谓邢台的一片绿色的肺叶,对于防御每年春季肆虐的风沙,改善市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很明显,由于缺乏有效地规划,所植树木这儿一片,那儿一片,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绿色屏障;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毁林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河道内采石场堆积如山的石头

河道内采石场堆积如山的石头

村西的一片林子

河道内一片义务植树林
胡永兴奇石馆 在伍仲村内北部一条巷子内,有一处“永兴珍奇馆”,主人就是伍仲村民、邢台市石文化根艺研究协会会长胡永兴。村南的大沙河遍地的鹅软石,培养出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奇石人物。木匠出身的胡永兴,1996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与石头结下了缘分。当时他在邢台市区一家花卉市场卖盆景,在与一位北京客人也是邢台人聊天时,得知一个消息:邢台盛产的是雪浪石,最早由苏东坡命名,颜色对比明显,非常漂亮,另外还有细沙石、变质岩、多种矿石等,目前邢台最珍贵的是在北京保存的天然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字石,这个消息引发了他对文字石的极大兴趣,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收藏石头,如今已经收藏了5000多块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各种奇石,多次带石头去北京、山东等地的奇石比赛。在他的藏品中以六年时间集齐的“中华奇石”的文字石最为珍贵,其中的“华”字和“奇”字非常接近中国书法中的隶书,彰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遗憾的是,这次去没有能见到胡先生,参观他的奇石馆。

奇石馆
任喜德、刘金鉴纪念碑
在伍仲村口的牌坊处,有一个碑亭,立有任喜德、刘金鉴两块纪念碑。任喜德(1916—1947),邢台伍仲村人。自幼在家务农,1945年9月邢台解放后,在大会挺身自动报名参军,作战很勇猛,1947年在战争中不幸牺牲,年方31岁。刘金鉴(?—1949.9),邢台伍仲村人。1942年至1945年10月,为八路军驻豫北办事处干部。1949年9月因病去世。

碑亭

任喜德纪念碑

刘金鉴纪念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