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邢台天涯
邢台天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296
  • 关注人气:9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2012-08-21 16:48:11)
标签:

长城

邢台古长城

黄背岩

大岭口

数道岩

沙河古长城

石盆村

茶壶山

大寨山

分类: 爬山穿越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明代古长城·黄背岩

      2012年8月19日,随阳光娱乐群30名驴友一起乘车来到沙河市西北山区,探访了距今470年前的两段明代古长城遗址:黄背岩、大岭口长城。在古长城脚下行走,抚摸古老的石墙,观瞻倒坍的烽火台、城门洞,追思远古战马嘶鸣、蒙汉激战的场景,心情沉重而宁静。一天里,行走在翠绿的崇山峻岭之间,沐浴着灿烂阳光,观赏者湛蓝的天空和漂浮的白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仅目睹了逶迤于巍巍群山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在旅行中体验中华长城文化的深刻寓意,是一次很好的文化旅游活动。

     早上7点,我们从市区出发,沿着邢左路一直向西,到路罗镇前的圆台磨桥左转,上了S202平涉战备公路,过沙河市石盆村后继续前行,过“驶出邢台”牌子后停车,这里已是邯郸武安境内,在明代武安以及其南边的涉县属河南彰德府管辖。我们在战备路北侧小房子处直接上山。约有半小时的时间,就爬到山顶,展现在眼前的就是蜿蜒于山脊的黄背岩长城遗址,明代为河北与河南的分水岭。由于是夏季,这里植被茂密,难以看出长城的全貌,但走过一段之后,开始下山,就可以见到一大段蜿蜒起伏的长城,那气势颇为壮观。走在古老的黄背岩长城脚下,驴友们不禁发问:长城修于何时?为何在这里修建?它是谁修的?当年长城有多长?这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做一个历史考察。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S202战备路沙河、武安交界处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开始上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东望北武当山(老爷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南眺南五指山(和尚山—茶壶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西看眼前是寇锅垴,青崖寨、摩天岭矗立天边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踏上黄背岩长城残墙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倒塌的城墙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较为明显的一段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全为不规则石块堆砌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今日风光很美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南下扰掠,明朝统治者特别重视边塞防守,曾在太行深山区、燕山山脉修建了数千里长城,史称明长城,分内长城和外长城两部分。

    邢台明长城是明代“十三镇”之一保定镇长城的最南段,属于明长城中内长城的一部分。修建时间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十一年(1542年)年间,主要防御对象为蒙古俺答汗的南侵。俺答汗(1507-1582),名俺答,成吉思汗的17世孙。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率领军队东征西讨,嘉靖年间平定了漠南蒙古各部,成为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并称“汗”,控制了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临明长城的广大地域,多次进入山西、河北,一度围困北京,蒙古人尊称他为“圣狮”。俺答部为换取部族所需的农业、手工业工具和粮食、丝绸等物产,从1534年(嘉靖十三年)开始,多次要求明政府通市,开发边境贸易。嘉靖二十年(1541年)秋,俺答派遣蒙古使臣肯切到大同,请求入贡通市,并说如许通市,即令边民垦田塞中,牧马塞外,永不相犯。否则,将南下掠夺。明世宗以为不可信,将肯切扣留,并下诏悬赏擒斩俺答。“俺答下石岭关,趣太原。”袭扰明边境。次年五月,俺答再遣使臣石天爵等至大同请求通市,若不准,将要纵兵南下。大同巡抚将石天爵逮送朝廷,世宗竟将石天爵与肯切一起处死,双方矛盾激化。六月,俺答南下掳掠,直驱太原,南至平阳,东趋潞州,然后北上出雁门返回。前后历时月余,沿途掳掠人畜资产,山西居民多遭劫掠,河北一带,甚至京师都面临威胁。当时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郑芸上呈《广集议以御虏患疏》(嘉靖二十二年正月),分析了在河北与山西交界处加强防备的重要性。他说,“查得丑虏东犯之路,紫荆关、故关等处亦既有备矣。止有河南彰德府涉县地方,逼近山西黎城等处,山坡平漫,虏可上下。近日山西拿获奸细声言,今岁东侵,多由黎城,盖即涉县一路也。释此不守,纵之过山,欲以决战于平原旷野之地,岂计之得耶?说者以为,河南地方不必过为干预。然丑虏逾山而东,直冲广(平府)、大(名府)、真(定府)、顺(德府)等府,其祸不在河南而在畿辅,虽山东临清诸处,亦有所不免,此殆三省门户不可不慎。合无题请或先会同河南、山东并三省之力,共守此险。”也就是说,嘉靖二十一年之时,蒙古俺答汗已经东侵到山西黎城、河南涉县、武安(今属河北省)一线,直接威胁着太行山东麓的广大平原地区广平府、大名府、真定府、顺德府(今邢台)的安全,进而威逼京师。如果不在黎城、涉县、武安一带山区设关固险,后患无穷。

    在蒙古族俺答汗南下劫掠的压力下,为保障京师、北直隶安全,真定府、顺德府等地纷纷修筑长城。现存于邢台马岭关的《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石碑,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年),“狄人入寇,陵轹山右,至围太原,逼井陉,恒襄震动,谓其与接壤也。无何,虏还……”于是顺德府“每隘筑城,每城建楼,中设重门,以严启闭。傍列营房,以便直宿。树墩堡以备了望。缭垣墉以防越度。为关通行者六,为垣塞隘者二十有二”,即修筑了六座关城、二十二处隘口。另外,《西关志》所录的《鹤度岭边城记》碑和《大岭口设险记》碑,也记载了顺德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筑成鹤度岭关和大岭口关的情况。

    综上所述,为防御蒙古俺答汗的南侵,明朝统治者在邢台市西部深山(邢台、内邱、沙河等县)与山西、河北武安的交界处,沿着太行山崇山峻岭之间,修建了北起内邱县的嵩都岭、鹤度岭,南至沙河市的数道岩、黄背岩,绵延100多公里的坚固长城,其中,比较大的关隘,有嵩都岭、鹤渡岭(又名锦绣堂)、马岭关、黄榆岭、清风岭、支锅岭、夫子岩、货郎神、大岭、数道岩、黄背岩等十多处。此段长城呈东北—西南走向,沿太行山脊分水岭走势,回旋穿插,高低错落,时起时伏。至今仍存有石墙、关口、烽火台多处遗址,虽饱经数百年沧桑,已呈现苍老容颜,但据其占地面积、墙垣规模。仍可见当年初建时的坚固与壮美。

     邢台沙河市的明代长城有黄背岩、数道岩、大岭口三处关隘,全长约35公里。南连武安市,北接邢台县。据清《故关志》、《四镇三关志》等载,数道岩、黄背岩及大岭口三处关防皆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城墙大部分用山岩上的红石片和白灰垒砌,建有垛口和瞭望台,依地势修建,高、宽不等。现存遗址从数道岩起,经和尚山—茶壶山,到黄背岩,越西五指山到大岭口,断断续续,长约6公里。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如长龙般盘踞在鸡狗山的山脊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高有1米5、宽1米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留影

      黄背岩长城,位于邢台沙河市蝉房乡栗岩坪村西南2公里的山岭上,西南与武安市相邻,南去数道岩长城18公里,北连蝉房乡南沟村。东有北武当山,南有南五指山(和尚垴、茶壶垴),西北有寇锅垴、西五指山,正北是荆柴垴、大寨山。据清代《畿辅通志》记载,长城横在与武安交界的山势崇高险峻长岭之上,大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略呈“Z”形,总长度约2000米。这里山势高峻,海拔1300米,上有水泉。黄背岩为旧日兵防要口,当年建有敌楼一道,过门一空,烽火台数座。原来在长城东侧有一通明代石碑,双色线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解放后因修建S202公路,郭公关已不存,但公路南北两侧山巅上的关墙仍大体完好。黄背岩长城与数道岩口相连互为依托,有效的保护了数道岩的左翼,又充当了数道岩的瞭望哨,使南来之路尽收眼底,便以观明敌情随时调整城防,使数道岩关口更加固若金汤。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亲眼见到沿太行山山脊而建的黄背岩长城,绵延起伏,巍峨壮观。它因山制宜,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站在昔日长城的遗址,仿佛看到当年烽烟起,金戈铁马,逐鹿沙场,卫士戍边的悲壮场面。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爬上一座山顶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回望走过的长城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继续前行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登上烽火台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远望崇山峻岭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初见石盆村大寨山、小寨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沿着机耕路下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南沟村

     观瞻黄背岩长城后,我们沿着机耕路下山到S202省道上的南沟村,然后乘车过石盆村、老石岩村,来到大寨山脚下的寨后村,向北登山找寻大岭口长城遗址。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老石岩村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通往寨后村的小桥(2009年登大寨山来过此地)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沙河大寨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寨山风光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石桥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由此下沟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寨山风光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寨山风光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口西与西五指山相连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口东与大寨山相连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南五指山与西五指山之间的崇山峻岭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口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蝴蝶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蝴蝶

    时至中午,在寨后村边的山阴处吃午饭。饭后3点钟,继续爬山,将近4点,终于见到了大岭口长城遗址。

    大岭口长城在邢台沙河市蝉房乡石盆村西北,寨后村北部3多里处的山上,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白岸乡后大岭村念头崖。据清代《畿辅通志》载:“数道岩口东十里为大岭口,其西三十五里为黄背岩口,皆有关墙,旧为兵防要口。”大岭口长城沿五指山与大寨山主峰之间的山梁修筑,大致呈东西走向,墙体顺山势起伏,两端直至悬崖,全长约520米,用不规则条石、白灰砌墙,内夯黄土、碎石。原关门位于长城中段偏西处,拱形券门,用灰砖、白灰起券,券门宽1.9米,高3.2米,现已倒塌,只留下一大豁口。关门以东100多米保存较完好,高4.3米,墙基厚3.8米,顶宽3米。其余长城墙体倒塌严重,残高多在0.8—2米之间。关门以东保存一处敌楼(也叫谯楼,为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呈正方形,东西长6米,南北宽5米,残高1米,当为营房或官厅遗址。关门西侧也有一处敌楼,亦呈正方形,台基边长5米,残高4.2米,残顶边长5米。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登上城墙和敌楼。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东接大寨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口南面的崇山峻岭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关门遗址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关门遗址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城墙用不规则条石、白灰砌墙,内夯黄土、碎石构筑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关门西侧的敌楼遗址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关门北面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口北面的邢台县路罗南边的桑格垴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大岭口北面的邢台天马崖

    从大岭口下山,辗转下到桃树沟,下午近6点,我们到达后大岭村,乘车回家,结束了古长城探访活动。后大岭村,原名后大林,康熙年间从奶奶顶大寨门迁入。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下山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桃树沟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渡槽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邢台县白岸乡后大岭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