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耧斗菜
几年来的爬山旅途,足迹踏遍西部太行,无论是春夏秋冬,每一次在太行山徒步、穿越,都会见到一些漂亮美丽的奇花异草,深红的,粉红的,金黄的,淡蓝的,淡紫的,洁白的,万紫千红,一片灿烂;穗状的,絮状的,伞状的,片状的,球形的,蝶形的,单瓣的,重瓣的,形态各异;它们生长在阳面缓坡,或阴面山谷,或羊肠小道旁;有时漫山遍野,有时孤独一颗,无私的装点着大地,散发着清香和芬芳。尽管许多叫不上名字,但有它们的陪伴,给登山旅程带来欢乐。特别是悬崖边上、巨石岩缝里热烈开放的小花,其顽强抗争的斗志,都会引发驴友们不绝的感叹声。大自然是一座神奇的宝藏,也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单纯的爬山锻炼很容易乏味,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放松心情,还要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增长学识,为爬山增加一些乐趣。
邢台西部太行山区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脉南段,地理位置在北纬37°~37°40′,东经113°45′~114°02′之间,西与山西省晋中市的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隔山相连,包括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临城县,从最南端的摩天岭到最北面的嶂石岩,总长约110公里,山区面积占全省太行山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质构造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一级隆起带→太行山腹背斜的东翼,为山西断裂带的太行山褶皱带,是一个在燕山期先褶皱后断裂的抬升区,主要由前寒武纪和下古生代地层组成。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由中低山、浅山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区内地形复杂,山势陡峭,最高海拔1822米(十字格梁),最低海拔42.8米,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气候特征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年降雨量558.7毫米。
西部太行山区植物种类丰富,多以草本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3科、393属、823种,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这里的山花野草不仅品种多,而且非常美丽,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许多品种被引种到城市的园林、街道和社区,例如山野的酢浆草、萱草花、木槿花等,都成了城市园林的主打花卉。我们还会发现,许多山花野草都具有药用价值,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2012年5月13日,我在天河山、走马槽一线穿越中认识的花草树木。
一、祁州漏芦
祁州漏芦,又名“和尚头”。祁州是河北省保定安国市的古称,是现在我国著名的药材集散中心(“药都”)。安国最著名的一种药材就是采自当地山上野生植物的根,所以这种药材被称作“祁州漏芦”。
祁州漏芦,菊科,多年生草本,生于干燥山坡、山野的向阳地、沙质草地等。高40~60厘米,叶互生,具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大形,单生于茎端,花冠淡红紫色,柱头挺出,花的下部有很多鳞片状黄色苞片组成坚硬的花盘。花期5~6月。果期6~7月,瘦果似圆锥形,黑褐色。
祁州漏芦是一种常用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下乳汁……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的记载。以根入药,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生肌、下乳之功效,治痈疽发背、疔疮肿毒、瘰疠、乳疮、乳汗不通等症。

漏芦1

漏芦2


漏芦4(网友到处流浪拍摄)

漏芦5

漏芦6
二、苦菜花
苦菜花,学名为山苦荬,又名苦菜、苦苣菜、苦麻菜、苣荬菜、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燕儿尾、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苦丁菜、苦碟子、燕儿衣、败酱草等,菊科,苦荬菜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茎直立,高10~30厘米;基生叶,莲座状,灰绿色;茎上有1~3叶,无叶柄;叶呈披针形或圆形,多皱缩,通常羽状深裂,边缘有不规则的尖齿;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2片,外层的总苞片极小,卵形,内层的较长,线状披针形;花冠黄色,也有白色。结籽时,籽下部成一小包,上部散开有绒,小风吹不散。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具长喙,冠毛白色。花期4~6月,果期6~7月,10月枯黄。

苦菜花1
苦菜花2

苦菜花3
苦菜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民间食用苦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嫩根和叶可食用,用手掐断苦菜花的叶或茎,有白色乳液,味苦,但其根是甜的。据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量的粗纤维。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中,以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较高。100克全草中含维生素C7018毫克。
苦菜的药用价值也十分广泛,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活血排脓、止痛、调经。主治阑尾炎、肠炎、痢疾、疮疖痛肿等症。用苦菜加水煎汤,代茶饮,可帮助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苦菜煎汤中加少许酒冲服,可治疗尿血;苦菜的花用水煎服,可有助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苦菜洗净绞汁,加少量鲜姜汁混匀,敷于疮疡部位,可利于伤口愈合,缓解疼痛。
三、蒲公英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尿床草,黄花郎、茅萝卜、奶汁草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10~25cm,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外皮黄棕色;叶根生,叶莲座状平铺,披针形或狭长倒卵形,大头羽裂,裂片三角形,边缘羽状浅裂或齿裂;冬末春初抽花茎,上部密被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长约3.5厘米,总苞片草质,绿色,部分淡红色或紫红色,先端有或无小角,有白色蛛丝状毛;开黄色舌状花,先端平截,5齿裂,两性;瘦果倒披针形,土黄色或黄棕色,有纵棱及横瘤,顶生白色冠毛。果实成熟时形似一白色绒球,有毛的果实随风飞散;花期3~8月,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蒲公英4

蒲公英5

蒲公英6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
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做馅,做粥,略有苦味,味鲜美爽口。生吃:将蒲公英鲜嫩茎叶洗净,沥干蘸酱。凉拌:洗净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分钟,沥出,用冷水冲一下。佐以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做馅:将蒲公英嫩茎叶洗净水焯后,稍攥、剁碎,加佐料调成馅(也可加肉)包饺子或包子。
蒲公英食疗是一大特色。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无毒,全身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催乳、利胆、退黄疸、利尿、缓泻等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乳痈肿痛、胃炎、淋巴腺炎、痢疾、尿路感染等。
四、黄刺玫
黄刺玫,又名刺玖花、黄刺莓、黄蔷薇等。蔷薇科,直立落叶灌木,高2~3米;小枝无毛,有散生皮刺,无针毛。小叶7~13个,连叶柄长3~5厘米;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圆钝锯齿;叶轴、叶柄有稀疏柔毛和小皮刺;托叶条状披针形,大部分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呈耳状,边缘有锯齿和腺毛。花单生于叶腋,单瓣或重瓣,无苞片,花梗无毛,长1~1.5厘米;萼筒、萼片外面无毛,萼片披针形,于花后反折,全缘,内面有稀疏柔毛;花瓣黄色,宽倒卵形;花柱离生,有长柔毛,比雄蕊短很多。开花时一片金黄,鲜艳夺目。果实近球形或倒卵形,紫褐色或黑褐色,直径8~10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黄刺玫1

走马槽上的黄刺玫
黄刺玫2

黄刺玫3

黄刺玫4

黄刺玫5

黄刺玫6

黄刺玫果1
黄刺玫果2
五、蓝色耧斗菜
耧斗菜,又名血见愁、猫爪花、大叶藜、杂配藜、大叶灰菜等。毛莨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其花冠呈下垂漏斗状而得名,分为蓝色耧斗菜、白色耧斗花、黑色耧斗花等几种。
蓝色耧斗菜,原产欧洲。茎直立,高约60厘米,分枝多;2回3出复叶,具长柄,裂片浅而微圆;花生于枝顶,花序大,为疏散的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朵下垂,花瓣5枚,各有一弯曲的短距。果实被稠密的短绒毛。花期4~6月,果期6~7月。同时是一种药材,以全草入药,味苦、微甘,主治:调经止血。夏季采收,洗净切碎,熬煎至浓缩成膏,可治疗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流血过多。

蓝色耧斗菜
六、高山紫菀
高山紫菀(音wan)又名耳叶紫菀、银线菊,为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灌木。叶通常互生,不分裂,有锯齿或羽状分裂。根状茎粗壮,茎直立,不分枝,高30~50厘米;舌状花10~20个,舌片浅紫色或白色,筒状花黄色,端5裂,雄蕊和花柱外露;管状花,花冠黄色;冠毛白色。瘦果长圆形,基部较狭,被密绢毛。花期5-8月,果期7-9月。民间用作消炎、镇咳、治蛇伤药,全草可入药,以根部为佳。

高山紫菀1
高山紫菀2
高山紫菀3
高山紫菀4
高山紫菀5
七、绣线菊
绣线菊,又名蒙古绣线菊、兔儿条、麻息,蔷薇科,绣线菊属。灌木,高达3米;小枝细瘦,有棱角;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20毫米,宽3.5~7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尖,基部楔形,全缘;叶柄极短,长1~2毫米,无毛;伞形总状花序,具总梗,有花8~15朵;花梗长5~10毫米;苞片线形,无毛;花直径5~7毫米;萼筒近钟状,外面无毛,内面有短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内面具短柔毛;花瓣近圆形,白色,雄蕊18-25,几与花瓣等长;花盘具有10个圆形裂片,排列成环形;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直立开张,沿腹缝线稍有短柔毛或无毛,花柱位于背部先端,倾斜开张,具直立或反折萼片。花期5~7月,果期7~9月。

蒙古绣线菊1
蒙古绣线菊2
蒙古绣线菊3
蒙古绣线菊4
蒙古绣线菊5
八、夏枯草
夏枯草,又名铁色草、棒柱头花、灯笼头、棒槌草、锣锤草、牛牯草、广谷草、棒头柱、六月干、夏枯头、大头花、灯笼草等。唇形科,多年生草本,茎高15-30cm,有匍匐地上的根状茎,在节上生须根。叶对生,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柄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或疏生锯齿;轮伞花序集成穗状,长2~6厘米;苞片肾形,顶端骤尖或尾状尖,外面和边缘有毛;花萼二唇形;花冠紫色,上唇顶端微凹,下唇中间裂片边缘有细条裂;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7~8月。
夏枯草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每年5~6月,当花穗变成棕褐色时,选晴天,割起全草,捆成小把,或剪下花穗,晒干或鲜用。功能:清肝明目、散结解毒、降压、降血糖。主治:胸膜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目珠疼痛、头痛眩晕;耳鸣;慢性肝炎;高血压病。

夏枯草1

夏枯草2

夏枯草3

夏枯草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