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王湖边的野生地黄(生地)的花
4月29日,去沙河游玩,中午吃饭时,在秦王湖边发现一束花,很宽的绿叶,花型像喇叭筒,色泽发暗并不鲜艳,感到有点特别,便拍了下来,但不认识它。回来后在网上寻找,终于在得意羊羊的博客中发现有此花的介绍,方知它叫“地黄”又称为“生地”,其根块是一种中药材,常听说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以它为原料。无独有偶,随之,在去云崎山、圣水寺的网友相册里,发现那里也有成片的地黄花。
地黄(生地)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野生于太行山中,现多为人工种植,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生地,顾名思义,不能重茬种植,可见其对土地要求之严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地黄(生地)“其苗初生踏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稍开小筒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为婆婆奶。”

圣水寺的地黄花(网友飞云拍摄4.21)
圣水寺的地黄花(网友飞云拍摄4.21)

云崎山的地黄花(网友快乐如风拍摄4.29)

地黄的根块(图片来自网络)
地黄(生地)的根块为中药材,多呈纺锤形的长圆形、长条状,长6~12cm,直径3~6cm。中间膨大,两端稍细、稍扁而扭曲,外皮薄,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肉质较软而韧,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味微甜、微苦。每年秋季10~11月采集,晒干即成生地、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功能,主治折跌,阴虚发热,吐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地黄明目丸、知柏地黄丸、消渴丸等。生地黄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女性可以用生地黄与山药一起泡水喝,起到美容养颜、活血补气的作用,泡过水之后可以把地黄片贴在眼角处,淡化鱼尾纹。
熟地黄与生地黄药理作用不同,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主治阴虚、少血、补虚健胃。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