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鹊庙·吴村汉代双翼神兽石雕
吴村,是邢台市内丘县大孟镇一个古老的村落,位于内邱县城西南部、大孟镇西面3公里处。它西依太行山,紧邻青山口(黑山),西南经十方村,与邢台县皇寺丘陵绵延相连,西北有鹊山、扁鹊庙。在春秋时期,吴村所在地属邢国,邢灭属卫,“三家分晋”后入晋地。战国时期,属赵国。西汉初年,刘邦置中丘县属冀州恒山郡、常山郡,东汉末年,吴村所在地黑山为黄巾起义余部张燕的大本营。隋开皇初,因避杨忠之名讳,中丘县改为内丘县,属赵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吴村西置青山县(今东、西青山村),属邢州,一直到唐开成五年(公元849年)并入龙冈县。宋代属河北西路信德府。元明清时期,吴村属顺德府。
吴村有许多文化古迹。自古村西有古墓一座。自上世纪20年代起,在村子周边先后出土了石雕神兽四尊,石狮两尊,均为价值连城的重要文物。但它们的命运多舛,古墓只剩下一个土疙瘩;四尊石雕神兽中,有三尊至今仍流离海外,一尊成为扁鹊庙的镇宝之物;两尊石狮至今安放在天津市北宁公园致远塔前。
一、吴村飞燕墓
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清康熙年间汪匡鼎、和羹等主编的《内丘县志》、清乾隆15年(1750年)徐景曾主编的《順德府志》、清道光12年(1832年)施彦士主编的《内丘县志》均记载:“飞燕墓,在吴村西,俗呼为擀面台(打麦台)。”

飞燕墓(东面)

飞燕墓(南面)

青山(原名“黑山”)
春节后与骑友一同来到吴村,拜谒了这座古墓。一到村西,一眼就看到西北不远处有一个黄褐色“土疙瘩”,约有3米多高,孤零零躺在一片麦田里。走进古墓,西边有一条一里多长的防洪堤坝。古墓“高峻挺拔”,四个面有明显的刀劈斧砍的痕迹。听一位50多岁的村民讲,原来古墓高大雄伟,老百姓都叫它“擀面台”,底部有很长的墓室通道,小时候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玩耍,攀援墓顶,钻出墓道。七十年代初治山治水,引马河水修渠灌溉,用古墓的土建了拦洪坝,墓越来越小,变成了现在孤零零的土疙瘩。前些年县里文物部门来测量过古墓,并栽了块“韩厥墓”石碑。
吴村古墓的墓主人是谁?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韩厥墓”。《内丘县地名资料汇编》中说,“飞燕将军韩厥墓,在冯村公社吴村”。1982年7月23日,韩厥墓被列入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二说是“张燕墓”。到底墓主人是谁呢?我们认为,“韩厥墓”一说值得商榷。因为从《史记·韩世家》《史记·赵世家》等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没有资料可以证明春秋时晋国上卿韩厥有“飞燕将军”的称号,也无韩厥曾在内丘吴村一带活动的历史记载。
本人支持第二种说法,即此古墓应为东汉黄巾起义统帅张燕墓。理由是:①《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明确记载: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历年来的《順德府志》、《内丘县志》均记载:“飞燕墓,在吴村西,俗呼为擀面台。”②张燕所率领的“黑山军”阵地就在吴村西的“黑山”(今内丘县东青山村一带)。康熙年间、道光年间《内丘县志》记载:“黑山城,在青山村。汉灵帝时黄巾贼张牛角死,命众奉褚飞燕为帅,部众寝广几百万,遂城黑山。”
黑山,位于内丘县与邢台县交界处,吴村西边,这里山冈陇绵延,与太行相接,为郡境之险。山下有东青山村(属内丘县)、西青山村(属邢台县)。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有黄巾起义余部黑山军活动遗址。北朝时,因北周太祖宇文泰之小名黑獭,讳“黑”字随改为青山。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置青山县(县城在今内邱东青山一带,有县城遗址)。黑山(青山)距邢台县灵霄山不远,灵霄山高千余米,山势险峻,遍山松柏,方圆数十里。张燕率领的黑山军以青山为前沿阵地,以灵霄山为大本营,坚持战斗了二十年。直到建安十年(205年),才被曹操收编。《邢台县志》说:在灵霄山有黑山军的点将台、练兵场、城围等遗迹。
张燕,本姓褚,名燕,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轮为流民。太平道首领张角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并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义军以黄巾裹头,因被称为黄巾军。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翌年二月,张燕率贫苦农民万余人积极响应黄巾起义,不久合并入黄巾军。起义军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所到之处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和拥护。起义不久,张角不幸病故,其弟张梁、张宝也在战斗中牺牲。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张牛角也聚众起事,遂与燕合并,燕推张牛角为首领。后在攻伐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张不幸中箭。临死前,令众义军“必以燕为帅”,万众呼应,燕即改褚姓张,又因燕悍捷速过人,军中号称“飞燕”,人称“飞燕将军”。不久,他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的各路起义军联合继续战斗,号称“黑山军”。张燕率军先后攻占赵县、内丘等地,屯驻黑山(今东青山),筑城建寨。东汉灵帝几次出兵不能征伐。起义军在东汉政府军及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先后在颍川、南阳失败,张燕部降东汉,遣使向东汉政府进降表,被封为“平难中郎将”,并参与军阀混战,所部逐渐脱离。初平四年(193年)六月,袁绍出兵北上,曾攻打张燕黑山军不能取胜。建安十年(205年)四月,曹操平定冀州,后张燕归顺曹操,任平北将军,安国亭侯。死后,葬于鹊山下的吴村。
张燕墓俗称“擀面台”,自然要有擀面杖。擀面杖是在墓北偏西约100米的地方,村子中间一个直径近两米的圆形石柱,斜在地面。传说这是王娘娘的一根绣花针,一不小心,从天庭掉到了间,正好落吴村。听村民说,在村北小河里挖沙时,曾挖出过它,如今被埋在沙土里。
二、吴村双翼神兽石雕
在吴村张燕墓前的神道两旁,曾有四尊石雕神兽(俗称四不象),分雌雄两对,在长达1700多年里一直守候着墓地。到了近代,战乱频繁,由此改变了它们的命运,有三尊流离海外。据吴村老人回忆,七七事变前(1928年?)有外国人以每件四百块大洋从吴村购买走两件“飞马”,从吴村南面7华里的十方村购买走一件“飞马”,都从内丘官庄火车站运走。其中的两尊现收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一尊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吉米特博物馆。在国内的一尊被当地人藏于地下,1952年在十方村北农民耕犁时被挖出,由河北省文管会冀光武就地掩埋保护,1999年5月在搬迁十方村过程中又被挖出,内丘县人民政府将这尊国宝移到扁鹊庙内供游人观瞻,并作为镇庙之宝。

内丘扁鹊庙里的“吴村双翼神兽石雕”

移入橱窗保护的“吴村双翼神兽石雕”

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吴村双翼神兽石雕”之一

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吴村双翼神兽石雕”之二
法国巴黎吉米特博物馆收藏的“吴村双翼神兽石雕”
吴村双翼神兽石雕,共四尊,两对,材质为青石质,体形硕大,其造型、工艺基本相同,雕刻于东汉末。现存于扁鹊庙内的一尊双翼神兽,头像狮,身像龙,而且刻有双翼,如鸟翅。重约1吨。残高140厘米、体长180厘米、身宽90厘米。神兽昂首挺胸,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长须垂胸,头顶有双角(残损)。小腹收敛,双翼贴身,尾较小。兽身纹饰对称均匀,线条粗犷,雕刻技艺精湛。
吴村双翼神兽石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的整体造型以园折为特点,以运动为主旨,通过圆雕与浮雕线刻的美妙结合,表现出力的凝聚与释放。其精美之处在于其头、颈、胸、背、腹的起伏变化富于极强的节奏韵律感,与躯体上两翼的装饰纹(纵横平行线)的线条本身具有的运动感,相映成趣,表现出神兽优美、强健的行走姿态。
三、吴村金代石狮
在天津市北宁公园致远塔前陈列着一对威猛清瘦的石狮子,通高2.16米,带底座,雕刻年代为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具有典型的金代雕塑艺术风格,现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对石狮出自内丘县吴村,是上世纪20年代初由当时的内丘县政府赠送给河北博物院(天津)的礼物。

吴村金代石狮之一

吴村金代石狮之二

侧面

吴村金代石狮墩座上的题铭
吴村金代石狮,昂首,前肢直伸,后腿盘曲作趺坐状,挺胸收腹,造型清秀,挺拔有力。墩座上有题铭为:“内丘县古城村贾道者,运造石狮一对于本村普利院,助缘人共同获福,西立村王氏、孙刘信、刘大郎、王维那,古城村宋维那,邢台县潭村叶方、叶四郎、李通,南和县助缘人等,普利院僧惠鉴,上靳郎妙音寺上下法眷祖师一院。大金承安二年八月十五日,了毕记,潭村石匠张光造。”由此可知石狮的雕刻年代、地点和缘由。
1916年,直隶商品陈列所所长严智怡等筹备天津博物院,后以河北公园(中山公园)的旧藩臬公所为院址。1920年,严智怡任直隶省实业厅长之际决定,学务、实业各界,每年都要从经费中抽出百分之一,充作博物院经费,以解款项支绌,这使该院的文物征集能力有所增强。1921年4月,严智怡获悉内丘县境的吴村,有“石兽两对”,其中,两座金代石狮,雕刻精妙,为不可多得之佳品。1921年4月19日《益世报》报道说:“实业厅严厅长(即严智怡),以内丘县境有金代石狮子二座,雕刻精妙,为不可得多之品。若存在县境,深恐捐坏遗失,殊非保存古物之意。拟派人赴该县搬运来津,置之博物院内,以供众人参考,并可保存美术云。”时任河北省省长曹锐对此事也颇为关注。同年8月26日《益世报》报道:“内丘县吴村,有石兽两对,系多年古物,颇为一般人所垂涎,并有人屡至县署请求议买。该县知事以地方古物,未使擅专。事为曹省长所闻,亦恐听民间辗转出售,致为奸人所攘去,昨特令饬实业厅派员前往该县详查,筹拟保存办法云。”
经过一番周折,金代石狮终于安全运抵河北博物院(天津),在《河北博物院院刊》第一期,即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的创刊号上,就刊有金代石狮的照片,照片标示“金承安二年石狮,原大十分之一,本院陈列品,内丘县公署赠”等字样;其中提到“本院保存有二具,此其一也,趺之正面有题字及花纹,其他一具则无之”,对石狮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了说明和介绍,亦可见博物院对这一文物的高度重视。

《河北博物院院刊》创刊号刊登的吴村金代石狮的介绍文章、照片
石狮子作为我国古代的石雕艺术作品,每个时代在其造型、雕凿上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从年代和雕工上看,邢台内丘赠送的这对金代石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当年的《河北博物院院刊》介绍说,这对石狮“不似近刻之臃肿无生气,雕凿益工,益形板滞”,“考其雕刻所以优美之点,盖在前后肢俱长,极为得势,且刻工初不精致,而全身筋内毕露,神采奕奕如生”。此正是这对金代石狮的高超绝妙之处。
当年的河北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的前身)与种植园(北宁公园的前身)相邻,后来博物院搬迁,金代石狮遗落在其旧地附近,被埋于地下。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只石狮相继被挖出,先是摆放在北宁公园的东门前,1990年园内建起了致远塔,它们被安置在塔前,作为园内最古老的文物供游人观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