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德府文庙大成殿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主要思想汇集于后人编集的《论语》中。他首开私人授学之风,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被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发自肺腑的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3间被改成孔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被其下传弟子每年岁时追思祭祀。特别是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孔子地位逐渐抬升彰显,他的思想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中国2500多年。
随着历代统治者对孔子不断追谥加封,扩大他的祠庙,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唐开元27年即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此前祭祀先圣先师,“周公南向,孔子东向坐”,此后“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追逐在他身后的诸多弟子也“皆为公、侯、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亲自撰写了先圣亚圣赞,并令大臣分别为“十哲以下”撰写赞文。宋真宗赵恒将孔子的封谥变成“至圣文宣王”,在宋代“置学舍,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庑之木壁”,
文庙建制有更大发展,在中国大地每一个府衙、县城都建立起一座规模宏大、红墙黄瓦的文庙。文庙内与孔子一起配享祭祀的有孟轲、荀况、左丘明、杨雄、刘向、韩愈、朱熹等人。宋徽宗赵佶认为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率先将“大成”二字提上,随之文庙的主殿“文宣王殿”也改名为“大成殿”。到元大德11年即公元1307年,孔子的封谥达至顶峰:“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明清两代,孔子的封谥有“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像中国的孔子那样长期地受到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尊崇,也从来没有任何一座建筑像孔庙一样备受历代官方重视,不断被修葺建造,千年不旧。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是孔氏家庙,是孔庙的发源地。也是最大最早的孔庙。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1600多座,目前保存较好的孔庙有300余座,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l座,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0余处。
历代文庙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建制,黄瓦红垣,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有大成殿、棂星门、孔子圣像,配以各种殿阁。进入文庙后,首先有一个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来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文庙的尊严。然后是镶刻“金声玉振”字体的牌坊和棂星门。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文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玉振坊),第一道大门是“棂星门”,喻尊孔如同尊天。
邢台市现存文庙有三:顺德府文庙(大成殿)、平乡文庙(大成殿)和沙河文庙。1993年7月15日,前二者同时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河文庙目前为沙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顺德府文庙
顺德府文庙原位于邢台市顺德路北段西侧的市政府院内(元、明、清代顺德府治所),现位于桥西区达活泉公园西门南侧的民俗文化园内。
顺德府文庙,唐代称文宣王庙,宋、元时统称孔庙,明、清称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位居于全庙的中心。殿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造在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七间(21米),进深四间(15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剪边顶,飞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铺,脊上二鸱吻东西对列,整个大殿造型,庄严肃穆,是省内现存最大文庙单体建筑。
据《顺德府志》载:顺德府文庙“建自唐,寻废”。邢台在唐初已为上州,按朝廷规定,必须建立相应规模的文庙。此庙在唐末荒废后,宋代多次维修。到了元朝建国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诏修天下孔庙”。于是,顺德府文庙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得到重修。明朝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又曾先后两次,由知府亲自主持扩修文庙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又修建了文庙棂星门,并加筑甃泮池石桥。到了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出身的嵩县人王守诚为顺德府知府时倡议“拓地扩修文庙”,加筑了四周的围墙,遂使邢台文庙的规模渐臻完备。入清以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又于文庙棂星门左右增建门楼,气势更加宏朴。

民国时期的文庙·棂星门
民国时期的文庙·大成殿

文庙旧景
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时代,也是知识分子设馔祭孔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各府、县的主要官员,都要到文庙行“释奠”礼。学童入学和年青知识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
民国时期的顺德府文庙,周围树木茂密,浓荫蔽日。自庙门向北依次建由玉振坊、奎文阁、泮桥、碑亭、大成殿等建筑。后来其他建筑年久失修日渐毁坏,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解放后文庙旧址曾先后做为邢台师范和邢台地区行署驻地。1981年河北省拨款修整,面貌一新,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地市合并后为市政府办公场所。虽几易其主,因大成殿被列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保存完好。
现在顺德府文庙中其他建筑均已被毁,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大成殿为元代修建,明代重修的。2002年,由郭守敬纪念馆具体负责以原拆原建方式将大成殿整体移建于达活泉公园内。2005年8月,邢台市财政拨专款对文庙大成殿进行全面油漆、彩画和维护。但殿内空荡,闭门封陈,无门头匾额,更无人光顾,很少寂寞与荒凉,甚至邢台市民很多不知道它的情况。
2007年10月,邢台孟氏宗亲联谊会“尊孔尊孟,倡导儒家”,利用文庙这一儒家文化的纪念场所,使儒家文化在邢台得以恢复和延续。近几年每到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孟子的诞辰日(阴历四月初二)都要在文庙大成殿举行纪念活动。经过多方努力,现在大殿门头上的“大成殿”匾额,已经挂起。殿内的孔子、孟子塑像或画像还没有影子。
重视顺德府文庙的重修与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发展邢台旅游业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平乡文庙
平乡文庙位于平乡县城西南的平乡镇,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此时平乡县城由大老营迁于钜鹿郡旧址(今平乡镇),并修建文庙儒学。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资政殿学士郑居中“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礼部尚书郑久中令以所赐御笔刻石,刻制“大观圣作之碑”立于文庙。碑文为宋徽宗赵佶所撰,主要内容是封建皇帝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而颁布的“八行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以至高无上的皇权颁布的封建教育方针和校规,由书学博士李时雍按赵佶御笔摹写,权相蔡京题写碑额。大观圣作之碑也被列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乡文庙现存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布瓦绿琉璃剪边顶,为元朝建筑风格。文庙大成殿整体保持完整,但这座历经近700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地方已经很破旧,急需修缮。

平乡文庙大成殿(旧景)

平乡文庙大成殿

斗拱
斗拱
屋顶斗拱
内部屋顶
(三)沙河文庙
沙河文庙位于河北沙河市沙河城镇中学,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1107--111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沙河文庙明清时曾多次翻修,如今在学校校园西北角有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西南角还有两间厢房,文庙的其他建筑都已荡然无存。文庙内曾经有很多石碑柱石,如今只剩下西南角厢房下躺着的石碑和压在操场篮球栏下的柱石。
沙河文庙大成殿建在校园西北角突起半米多高的土坡上,被丛生的荒草蔓枝环绕,墙壁砖体呈土灰色,部分砖块脱落裸露出土坯,瓦片屋顶已经坍塌出数个大洞,而且椽木与屋檐皆有摇摇欲坠之势。临近观看,窗框木架脱落错位,殿内空无一物,令人顿生沧桑之感。
西南角两间厢房明显有被改建的痕迹,刷上了白漆,上面还挂有“危险请勿靠近”的木牌。厢房前横躺着一块石碑,上面大多数字迹已被磨损得模糊不清,不过依稀能分辨出其上有个篆体“御”字。
沙河文庙这座近千年历史大成殿殿残损严重、椽子凌乱欲坠,急需要加以修缮。
沙河文庙(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