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停寺遗址
河北邢台市内丘县历史悠久,秦置中丘县,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为避其父杨忠之名讳,昭命改中丘为内丘。内丘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神头村的元代扁鹊庙、王交台村的清代牛王庙、中张村的明代千佛阁,都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与宏图俱乐部的80多名骑友一起前往内丘县,游览了王交台古戏楼、且停寺遗址。返回县城后,我又骑车去了中张村参观千佛阁。全天共骑行140公里。
1.王交台的牛王庙、古戏楼
从内丘县城沿着隆(尧)昔(阳)线向西骑行15公里,来到王交台村南,就可以看见一个山丘,牛王庙和古戏楼就在山丘上。
牛王庙又称三圣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王交台村的王氏家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家由山西省落平县(今昔阳县)迁至本地,至第三代王兵印克勤克俭,日渐兴隆。第四代王天德作为会首曾对牛王庙进行重修,据此推断牛王庙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存在。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在清乾隆、嘉庆、道光、民国五年、民国二十二年都曾对牛王庙及其戏楼进行重修,可见当时牛王庙香火极旺。

入口

牛王庙

牛王 赵医生

柏树 古碑
牛王庙现存为清代建筑。大殿中间供奉着牛王、五道、土地三位神仙(民间也称三圣),牛王居中,五道在左,土地在右。三圣下边是牛王爷的两位助手,左边是专司牛马等牲畜疾病的专职兽医赵医生、右边是专司放牛、训牛的牧童小张。牛王原是一名道士,因看重这一风水宝地,长期在此修行,对牛马等牲畜疾病专有研究,百姓经常请他为牲畜治病,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其死后被奉为牛王,并在此建庙祭祀。当地还流传着许多牛王爷显圣、为百姓看好牛马疾病以及牛王护柏树的故事。传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准备在王交台村南的山岗上建一座炮楼。在木料的选择上,看重了牛王庙的柏树,正着手命人上去砍伐,日本人骑的马、拉车用的牛全都病了,躺在地上起不来。当地一位颇具影响的“仙人”对他们说:“你们触动了神灵,那是牛王爷在惩罚你们,要想治好你们的牛马,除非到牛王庙焚香祈告,给牛王爷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打牛王庙柏树的主意。”日本人按照“仙人”的指点到牛王庙焚香祈告,他们的牛马果然逐渐好了起来。自此,日本人再也不敢打牛王庙柏树的主意了,这些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柏才能保存至今。如今的牛王庙有小马河绿水环绕,96棵古柏点缀其间,景色优美。

古戏楼(侧面)

古戏楼(正面)

地下券洞
古戏楼座南朝北,面向牛王庙庙堂。戏楼左右和庙堂前竖多通石碑,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碑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后,迄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歌舞祀典”。现存建筑虽经数次修缮,依然保持典型的明代风貌。
古戏楼为砖木结构,由戏台、照棚两大部分组成。整个戏台呈“凸”字形,条石砌就,高出土台台面1.20米,戏台中间立两根辅柱,两侧砌有山墙,于后墙连接,辅柱间悬挂台幔,即可围成后台。前台左右外跨一米,名跨耳,齐于照棚,三面敞开,适宜观众围观,台口四柱三开间,中间开间较大,适合演员表演。台底有一南北走向券洞,券洞用青石和灰砖砌成,南端留门可进出,北端地面留口,平时常用石板掩盖,雨季时敞口排水。券洞不仅作为排水隧道,而且兼有台上配音、台下消音、通风降温等多种功能,既是扩音器,又是空调机。从北端拾阶而上,有顶光射入,乃是出口,出口在前台台口低部,石板掩盖,仅见券顶青砖,为戏班演员临时住所。
戏楼珍贵之处在于戏台和照棚紧紧连接在一起组成戏楼,如果在照棚四周垒上围墙,可以说它是现代剧场的前身。老百姓流传着一句歌谣:“从南京到北京,只有这里的戏楼挂照棚。” 照棚前脸是戏楼的精彩部分,前脸位于照棚的半山腰,北跨外突两米,角檐高高翘起,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照棚系正卷棚式顶盖,与戏台连接,通透剔亮,造型优美。整个照棚由十八根立柱支撑,外围十根,石制方形,经久坚固,棚内八根,木制圆形,青石柱础,体现了明式建筑优雅洗练的大家风范。
每年三月十五日,牛王庙会期间香客云集,灯笼高高挂起,大戏连台,好不热闹。
2.且停寺遗址
且停寺又名梵云寺,位于内丘南赛乡寺沟村南,距离县城16.8公里。因春秋虢国太子在此采药休息、修行而得名。相传古代神医扁鹊带领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五位弟子行医治病来到了虢国,经过半个月时间,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病,虢太子的病恢复之后,决心拜扁鹊为师,学习养生、健身、治病之术。为此,他辞别了父母,来到了内丘县神头村一带。他采药的地方,被后人命名为“太子岩”,停留、休息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且停寺”。遗址存留的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碑文记载:“且停之者,虢太子采药停骖处。”清乾隆四十七《重修且停山登云桥碑记》碑文记载:“内邑西四十里许有且停山,有且停寺,即古梵云寺,相传虢太子修行经历之所也。”
我们从柳林镇西面的长途站牌附近的路口(柳林中学)出发,沿着新建的柏油路向北骑行(见路口一直左拐),天色时晴时阴,丘陵上的小路蜿蜒曲折,时上时下,大约骑行7公路,便来到寺沟村。从村西的大坡下去后,来到村南的一个山沟,转过山谷后,一眼就看到远处一座红色的庙前几根高大的石柱和矗立的石碑,这肯定是且停寺遗址了,初看起来真像是北京的“圆明园”。古代的且停寺选址真不错,它三面环山,北有且停山,南边有叠岩峰,山上林木茂盛,一片翠绿,西边的山下一条很宽的山沟,一直延伸到寺庙,雨季的时候河流溪水经过一座石桥(登云桥),一直流淌到村中。其山之灵秀,清泉之繁密,寺庙之古老,感觉走进了世外桃源。难怪古代文人徐祚祥参观且停寺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寺入千峰迳,桥横百尺岩,山辉煌殿宇,云气润松杉,水静游鱼出,花疏过鸟衔,谁言瑶池杳,此处隔尘凡。”

远景

叠岩峰·慈云桥

古碑·圆明园
且停寺历史悠久,清道光三十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前大殿碑记》载:“此庙之建创自春秋,其始所祀之神皆不能记忆。无非御灾捍患有功于民生耳,后塑以佛像名以寺院,是果佛教兴令人共□神道设教之意,抑佛力大使人自生敬畏之诚耶。”元代至大年间重修后,且停寺成为敕赐大寺,称为“梵云寺”,从此成为佛教寺院。自元初至清光绪571年间,历代修葺,明代三次修缮,清代五次大修。明万历八年增建了登云桥,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万历三十岁(1602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绪九年(1883年)都有重修。另外传说,明宣德年间也有修缮,当时军师刘伯温之子刘琦,曾三次监工,尚留下“万岁牌”一面。
历史上且停寺规模很大,现存的元代石碑上就有土地的四至的记载,“钦奉大元圣旨:立本寺四至,边界东至大道东黑石垴,南至簇家洞高家洞沟中心,西至西晃垴西分水岭,北至大东道为界,四至已裹,地土山场园林株树尽属寺数。”现在遗址范围总占地面积大约15亩。
且停寺原整个寺院由南老母庙、慈云桥、山门、东厢房、西厢房、穿心殿、登云桥、后大殿、石佛爷殿、龙王庙、钟鼓、戏楼等组成,其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宏伟壮观。真可惜在文革期间且停寺高大的殿宇被破坏掉了,只留下了殿堂的基石、戏楼基址、5根合抱石柱(中间的两根石柱上雕有洒脱飞游的滚龙)、慈云桥(桥长三十五米,系汉白玉石砌成)、桥栏板、方形滚龙柱及元、明、清时期12通龟趺座石碑(一通元代汉字楷书鼠儿年圣旨碑尚立于该寺遗址上)。
来到寺前的慈云桥,可以看到桥栏杆板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戏文、典故,象杨继业碰碑、苏武牧羊、嫦娥奔月等等,精巧玲珑,雕刻艺术精湛,价值极高。

慈云桥

雕刻艺术

雕刻艺术

古井·灌不满

千年白果树
过登云桥后是原后大殿。后大殿后边是石佛爷殿。石佛爷殿已毁,现有三尊金光佛石像,栩栩如生。
寺院内原有千年白果树(银杏)一棵,树身八人合搂,树冠一亩有余。昔日有:“坐在树上打牌,四人打,八人看,卖麻糖的在上转,东枝上敲锣西枝听不见”之说。可惜的是,1997年被雷电烧掉,现今只留下了一个大树根。
且停寺西边还有“马刨泉”、“圣水井”、“流不干”、“灌不满”等景观。古人张乾元曾赞叹道:“巡岩披蔓草,幽涧一泓生,云满苔常护,风来水自盈。细流分野照,碧色引峰晴,谁识蒙耳处,年年尔独清。”马刨泉传说是虢太子的白龙马刨出来的泉,人们在泉水下游砌了一口石头井,让泉水流到井里,奇怪的是这口井永远也灌不满,从井里引出的水流一直到百果树下。
3.中张村千佛阁

千佛阁(侧面)

千佛阁(正面)

千佛阁·佛像
中张村千佛阁位于中张村村子中间。当我骑车来到这里,大门紧锁,门前有小山一样的沙子、石子,看来在修建。听村民说,县旅游局投资数十万在千佛阁上修建大殿,还没有开发完毕,没有对外开放,谁也不能进去,要进去得有旅游局发的证件。没有能进去观瞻,很是遗憾。非常奇怪的是,当我站在石子上拍照时,村民也不让,只拍了一张,却发现照片上显示出一股“仙气”,至今不得其解。
网上的材料介绍。佛阁即石板,刻有密密麻麻的近千个石佛像,为明朝的古建筑。石阁在大殿内,整体比较接近立方体,有两三米高,上面雕刻着的石佛像。据村人说,这些佛像以前都很清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学生们把佛像的头部给凿了,所以现在看得不是很清楚。
组成石阁的石板每一面下部都有一个拱门,拱门两侧是力士的形象。力士身穿铠甲,一个手执刚剑,一个怀抱宝剑,都是虎目圆睁,看上去不怒自威。
拱门上方是两条腾云驾雾的龙,扭动着像是要挣脱石板的束缚。龙身上的鳞片至今仍旧清晰可辨,脚下和身后的祥云也雕刻得很有层次感,和翔龙相得益彰。
拱门里是空的,中间是一尊肃穆的佛像,有两尺多高,莲花座,和蔼的目光注视着前来观赏千佛阁的人们。因为四个方向都有拱门,形制几乎一摸一样,所以中间的佛像是一个石块在四面凿好,千佛阁每一个拱门里面都能看见一样的石佛。
千佛阁旁边则是高大的柱子,前面两根是石质的盘龙柱,负责看守千佛阁的老年妇女说,以前有四根这样的石柱子立在千佛阁四周,后来只剩下了两根,也是倒下埋在土里面了,所以没有毁了,重修的时候重新挖出来的。现在立着的盘龙石柱下面和地基的连接处以及上端和屋梁的连接处能明显看出异样来,接头处层次不齐,新旧程度也不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