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度岭
邢台明代古长城概况
为了防止漠北的蒙古族侵犯,明朝统治者了为维护其政权,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增强军事防御能力,在其统治的270多年里,共修筑了三道长城防御体系: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边长城。
内边长城自长城主干线缘太行山脉向南延伸,至河南境内龙门一带,其军事功能是阻止来自西北方向的蒙古族部族入侵中原,进而威胁明朝都城北京。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位于太行山脉之中,河北和山西两省交界处,属内边长城的南段。正统元年,给事中朱纯奏疏请求修建,“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了守。”特点是:因山险制宜,绝大部分地段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而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筑筑省省,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因此,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主要有:内邱县的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邢台县的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等近二十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
1644年,明朝灭亡,入清朝后,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再无修整。邢台境内的长城多为毛石粗砌,墙体又薄,结构松散,历经350余年的风雨沧桑,多数关隘城墙已不复存在,或残破严重。
鹤度岭长城
位于邢台市内邱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西北1.6公里处的鹤度岭上,西为山西省昔阳县皋落乡长沟村东南约1.5公里的山梁上。石城基本完好,有少许圮残。

鹤度岭全貌

擎天柱
《畿辅通志》卷四十一载:“鹤度岭口,在内邱县西百七七里,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其北二十五里为锦绣堂口,又北十里云凹口,皆接山西乐平县(即今昔阳县)界。”在关门内侧,有《内丘县蒿都岭城记》石碑一块,青石质,平顶抹角,高240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碑体完整,但碑面风蚀较重,碑文仅可辨出:“重修蒿都岭城记……嘉靖辛丑(1541)秋虏贼入山右为害甚酷……长可五丈许,高可二丈五尺许,更均以垛口五尺,计三丈也……城有楼,楼下有门,门有勒石曰:‘鹤度仙踪’。”碑最后署,“大明嘉靖年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吉旦”。石城内,北侧岩石上刻有:“鹤度仙踪”四大字。城内地上尚扔有半块石匾,阴刻楷书“鹤度”二字。

鹤度仙踪
据《故失志》载:鹤度岭口,“有月牙城,长50丈许,寓
2丈5尺”。由月牙城的东北、东南两端筑城墙与悬崖衔接,长120米,现大部倒塌,残存高度已不足一米,墙厚1.5米。月牙城内北侧现存建筑遗址50多平方米,当为营堡,用于屯住守关将士和存放军械物资。
在月牙城北墙内侧突起如壁的岩石上有两处摩崖题记,一处为“万年天险”,左下方刻“周恪题”,字体稍小,题刻时间不详。另一处在“万年天险”左下方2米处,中间大字为阴刻竖行楷书“鹤度仙踪”,右刻寸楷“房山县知县陆宗龙书”(陆宗龙,贵阳人,万历初年任唐山县知县)。左下方刻“管工典史杨廷珊立”,后又刻五人姓名。(图片转自临窗听雨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