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篇
在上一篇的例行回顾中,我提到熊市并不可怕,其实只是对于手里有资金的人而言,那是良机,过往的文章里我大幅强调了风险迸发的可能,以及阶段行情重构下,市场面临回撤的各种触发因素。
这里我需要重新阐述一下市场的几个状态。
关于重构。
行情的重构,是一种均衡势力或者预期更迭导致的一种博弈突变,是对于过往方向的修正式的自我救赎。现在的问题是大家无法确认市场的韧性,或者直白点说,市场的韧性比你预期的要好。
大众只是因为行情跌了,陷入一种妄自菲薄,甚至破罐子破摔的惯性意识。这种状态表现为行情上涨趋势可现的时候,更多体现的是惯性上涨的认知,行情下跌趋势明显的时候,更多体现为维持下跌趋势的自我以为。
就算我前面大量文章提示风险,行情也只有真的出现了持续的下行之后,大量玩家才会意识到,原来风险已经来临。但市场的尿性就是,当你真的意识到这种风险已经伤害到你的时候,又会变成新的一波资金的机会,不管是阶段机会还是长线机会,市场总是以这种状态反复更迭,既很多人看到的预期一致之后,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被打脸。这种现象表现为周末这几天,很多人认为创小要完蛋了,行情要再来一次股灾了,只能说,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
拿现在的创小行情而言,如果你一直警觉于创小大量定增的兑现压力,警觉于高估值溢价的难以持续,警觉于供求状态的心理压制,你不会为现在的下跌感到困惑,甚至说,当前这样的下跌,正是理智的资金乐于看到的情形。虽然事后大家归咎于IPO的加速,归咎于过往定增的大幅扩容,归咎于高估值下泡沫的伤害,但是这些本身就已经给足了你足够的事前预期来分析和定夺。
而一旦真正的出现了新老个股的估值倒挂,既新股比老股更便宜的时候,大A股的尿性只会更加多的去寻找新股的洼地,喜新厌旧的博弈习惯,和之前炒作并购重组,炒作各种主题热点的长期习惯一脉相承,只有新才是真正制造热点的永动机,而过往的行情,就算萧瑟到导致新股破发,但只要能发敢发,热情的资金总是不会忘记这块领域带来的炒作机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16年行情还没有完全显露出疲态的时候,次新一直被各种资金反复炒作。
这一次的下跌,更多只是行情再次重构下的分化。这种重构,源于资金接盘效率降低下的自然回撤,因为一个很简单的观察状态便是两市成交额其实并没有大幅减少亦无大幅放量,在这个背景下的存量博弈,必然导致接盘资金的节奏在某个节点无法跟上发行速度而产生喜新厌旧追逐更新鲜更便宜的新股下,此消彼长的轮换过程,更多的是因为,过往的高溢价在供求状态达到一定量之后,市场终于认知到了溢价状态的无力推高,这便构成了重构。
这种重构,其实是良性的,是对于整体估值状态的重新平衡。是对于过往不管任何品种都只按市值和数板式估值的再次修正。而A股从来不会因为出现了便宜的好票而百无聊赖,相反,那才是资金孜孜以求的机会。我们前期忌讳的只是,市场眉毛胡子一把抓,稍微好点的质地的股票一步到位板到月球的无奈。而当市场再次来到这个失衡重构后的新局面,我反而想说,新股的机会之门可能已经开启。而且还会继续呈现弃老炒新的新格局,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大致的路径便是老股在比价效应下失去吸引力而遭到资金抛弃,形成所谓的趋势性下跌,新股开板之后跟随情绪跌一波,然后分化出优质新股出现特立独行的行情,而就算是新股,本身也在这种背景下分化,有预期,有爆发性业务性质的个股都会被资金深度挖掘,而传统行业,缺乏想象力的各种公司继续边缘化。
此刻,没有利好才是最大的利好。任何期待外界力量改变博弈方向的想法,我们当初其实都体验过,股灾期间的降准,国家队进场,其实并无法有效阻碍市场调整,该调整就让它调整吧,市场的韧性其实比你预期的要好。
而随着新股出现了更为优势的价格或者说价值的时候,整个行情重构会从点到面影响到指数的结构。这种重构切换的初期,一定带来整体行情的下行。
那便回到一个问题,新股什么时候会有吸引力,什么时候会成为资金挖掘机会的掘金池。因为前期样本太少,市场的钱多多的各种一步到位其实是难言挖掘机会的。
所以依旧回到几个状态,新股的市值,PE,或者说预期PE,成长性。
就当前整个市场的市值结构,我长期锚定的几个状态,目前鲜有低于30亿的个股,而30~40亿区间,是壳股,垃圾股的聚集地,这里面又以当前国资壳,国资股的行情预期而得以为继,这里的水位会不会下,我个人感觉,随着新股开板市值的回落,垃圾壳股的体量应该会下一个台阶,这个预期之前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提到的几个因素一个是并购重组现在从严监管,一个是新股上市渠道疏通之后,好质地公司自行IPO的一个因素导致借壳欲求的降低。那么理论上的壳股可能会回15~20亿这个区间,这个风险是存在的。但是效率上,我们说的韧性,可能不会那么快,如果大家还有记忆的话,是否记得之前壳股25~30亿区间其实有大量的产业资本去举牌,这个是一道心理防线,什么时候破,或者彻底终结,需要观察。也需要大家做好仓位的再平衡。
那问题来了,如果壳股都保持在这个幅度,并大家预期的改革,混改,国资垃圾公司都维持在更高的市值体量的时候,新股的市值体量或者说具备更好预期的新股市值体量,应该放在哪个区间?
至于为什么说新股的市值可以利用,其实很简单的一个状态便是预期成长性具备的扩展空间,这个模型之前大量公司的并购重组,外延式拓展已经演示过无数次,既当前很多上市公司其实具备行业整合能力的时候,其利润成长的空间就会带来市值的实质性成长。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大量小公司目前上市的业绩标准大致在3000~5000万,这些公司如果一开始给到百亿市值,自然是非常贵的。但是如果只给到30~40亿的时候,机会窗口至少开启了一半。
怎么理解呢,这类公司的成长,早期我做中科金财的时候完整的阐述过。既它们利润做到1亿的路径,是不是高概率。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爆发性,业务性质的空间。而如果是最快捷的方式通过外延式并购获取业绩利润,又是朝阳行业能给得起二级溢价的,这个玩法其实之前并购重组玩到极致,问题仅仅只是我们前期说的,当过往那些只是纯粹通过并购重组套利的行为进入一个证伪阶段而已。但是不是就没有新的并购重组发生而带来新的炒作预期?这个也是需要大家观察的。
因为过往一级并购,或者说符合当前监管的,包括上下游的行业整合,非跨界的业务拓展的并购重组其实还是鼓励的。如果现在的新公司,收购一家公司一级一般是10PE来做,诸如一家当前5000万股本的公司,当前价格80元,对应市值40亿,利润或许只有5000万,PE在80倍,看起来还是高,但是如果其并购重组做一轮外延式拓展,收购一家预期3000万利润的公司,其可能一级市场的代价就是10PE ,3亿,如果是增发按照这个体量,80元只要375万股,总股本增加到5375,假设市场价格不变,总市值上升到43亿,但是净利润达到8000万,PE下降到53倍,而如果并购模型再这样推演下去,增加5000万的利润并购总股本增发后市值到44亿,其实PE降低到44倍。如果这个行业是高景气度的新兴行业,是不是就变得便宜了?这样的道理其实对于壳股一样有效,这也不难理解壳股保持在三四十亿的状态之前是可以被接受的。
所以很多人说创小贵,只是单纯看PE压根无法理解过往创小板行情起落的一个过程。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是有点早,我还是希望等到创小里面好公司,更好的价格的时候,再来做具体行业和个股的剖析,虽然我的团队已经在尝试局部机会的挖掘和交易,但是下落过程中,并不适合各位去接飞刀,这是市场转换初期的一种无奈。但如果你有心,应该知道怎么去看30~40亿的新股,新公司。这应该是阶段博弈的一种思路。至少,面对当前这些体量的公司,特别是新兴产业,过往二级溢价一直能有效维系的,并不应该恐慌。
至于新股是否出现更低的体量,我不预测,如果有,那是我们掘金起航的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