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人文厚重的所在。而今,在八百里秦川的文化沃土上又孕育出了一位以笔墨为犁、深耕传统的知名书法家樊永智先生。在许多观者和收藏家的眼里,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造诣的结晶,更承载着其人格魅力的温度。
正如一位书法大师说的:“先有风骨俊,始得翰墨香”,在许多观者和收藏家的眼里,樊永智先生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然后才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 凡是与他交往过的人,无不被其质朴谦和的品格所感染:日常生活中,他一贯秉持着俭朴作风;待人接物时,既有西北汉子的爽直诚恳,又兼具文人雅士的温润随和。他的这份德艺双馨的风范,恰是其艺术魅力的根基所在。
樊永智先生是在八百里秦川黄土地上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如同的黄土地上的古老铧犁,在宣纸上镌刻着岁月的厚重与坚韧。幼承庭训的他,四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书法园地,临习的古今法帖难以计数。他深知,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可寻,唯有以热爱为舟、以毅力为桨,方能穿越寂寥与迷茫的暗礁。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案头始终铺展着他潜心临帖的身影。这份对书法近乎虔诚的执着,恰似黄土地上的农人耕耘土地般的纯粹,这让他的每一幅书法作品都饱含着生命的律动。观赏他的书法,人们仿佛能触摸到四季流转的温度:春有细雨浸润的柔媚,夏含蝉鸣般的酣畅,秋藏虫吟般的深邃,冬蕴落雪般的静穆。
樊永智先生 在书法上是多面手,诸体皆能,但我最喜欢观赏他的篆书和小楷,因为我感到他的篆书和小楷作品风格典雅,充满了古意。无论是篆书还是楷书,他都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他的每一幅篆书作品和楷书作品都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致敬和传承。
许多书法爱好者都知道,篆书是比较难写的,中锋用笔,笔笔不失中轴线,点划匀衡,无一笔失操纵。字之结体横平竖直,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上下疏密有致,上紧下垂,弧线自然舒张,笔势灵活飞动。这些都是篆书的基本要素,但在 樊永智先生的腕下把握得十分精准。他的小篆作品匀净婉约,篆法严整,结字多从秦汉碑版中来,间架自合说文六书之旨,继承了古代篆书中的优良传统。他的篆书作品,体势修长,追求中锋线条的韵度和流动,具有明显的笔锋意趣。用墨不浓不枯,整幅作品潇洒飘逸,充溢着饱满的金石气和洒脱优雅的书卷气,姿态风韵兼具。可以说,他的篆书作品的笔法、章法、结字法都在干湿、疏密、浓淡中有变化,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严整中多变化、周密中见疏落、凝聚中有流动、沉稳中不失飘逸的艺术风格。
古人云:“学书之法,先工楷法。”楷书因其笔法的规范性而成为书法家们学书的基础。中国的楷书外圆内方,象征着中国的民族性格和处世哲学。外圆代表着中国人的外在的容让豁达君子之风,内方代表着中国人内心的坚持,一种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外圆的支撑来自于内方,是对自己信仰的坚持,自己原则的坚持。 樊永智先生学习楷书,始于颜柳,兼学《始平公造像》、《张猛龙碑》、张裕钊《南宫碑》,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走出了一条碑帖互融的道路。他的小楷既有唐楷的笔法,又结合了魏碑的体式,在书法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性、思想,徜徉于书体温文尔雅的美感中。从他的楷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古今结合的迹象,也是在兼容诸家的基础,自成一家,别出心裁,形成的一种新面貌,虽然以欧楷为主格调,但是却将欧楷的险绝,进行了一番改造,变得相当圆润了很多,而且这种改造之后的效果,更加有格调,让人大开眼界。可以说,他的楷书,在用笔上甚为讲究,而且无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都十分考究,而且打磨得十分到位,笔笔入法,字字精准。
“天道酬勤,行以致远”,这句箴言不仅是樊永智的人生信条,更是其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他以笔为炬,照亮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型之路。这位来自陕西西府的知名书法家,正以永不辍笔的姿态,向着更高的书法艺术境界稳步前行,仍在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翰墨传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