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王建平先生是我的老朋友,由于他体格瘦削,每次我一见到他,就会联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戏赠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首诗生动诙谐的塑造出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也体现了李杜这两位大诗人之间的真挚友谊。他是陕西的知名画家,我一见到他,就想借用并修改李白的这首诗的后两句来形容他平时的刻苦作画:“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画苦”。
画家王建平先生是陕西安康市平利县的一个正科级干部,年过半百的他,戴着一副金框眼镜,很显文雅且谦和。他是话少作品多,人瘦却精神,加之他性喜交友,为人慷慨大气,心胸宽广,乐善好施,故而在安康市乃至陕西美术界内外都有着不错的口碑。
王建平先生在绘画上是一个多面手,他对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都很擅长,但他最拿手的还是山水画,我最喜欢品读的就是他的山水画了。
王建平先生的家乡平利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这个只有不到18万人口的山区县,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底蕴厚重,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总面积占78%,自小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的他,山水于他而言,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辽阔心境,而绘画就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骨血,秦巴山区沟壑纵横的独特风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哺育滋养了他,也点燃了他的艺术火苗,故而他能用自己手中的梦幻多情的画笔赋予家乡的这方山水以血肉,以灵性,也从而能画出与时代肝胆相照的山水佳作。生于斯,长于斯,雄奇如高山悬瀑、秀丽异常的陡峭山峰早已埋入他的血液里,成了他的绘画之源泉。家乡的山水生灵在他的眼里,就是他守望乡愁、仰望灵魂的高地。
山水文化源于中国人认识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方式。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主力军,它有着自己独立的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代表着东方绘画而独树一帜。山水画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它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艺术理想的绘画门类。从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看,它注重的是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的是一种气与韵、神与形和情与物的统一。从山水画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没有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能让国人产生一种深沉的情感的共鸣。人们在品读 王建平先生的山水画的时候,就会感到他的山水画多为抒情之作,风景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活力和生命,变成了他寄托情绪、纺织记忆的载体,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依恋关系。
王建平先生的山水画,清新明朗,韵调简约,宋元气象尽显,明清风范犹然。常于峭拔险峻中展示远志,在红绿青黄中表达本心。他的画作中,山川、树木、湖泊、溪流等元素都常满了生命力,每一笔、每一墨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可以说,他的山水画显于静,蕴于动,藏于灵,真正用笔墨绘出了自己胸中的丘壑与意境。他的山水画并非是单纯对自然景物的摹写,而是用来表现他清逸、宁静、幽远心境的载体。不仅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升华,更是以一个秦巴汉子的心性来营造画境。这些,都源于他在研究和学习笔墨的基础上,融汇古今,既重视传统,更重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故而他的山水画作具有了一种浑然厚重、苍茫高古之气,既有丽日舒怀、清风入座之畅达情思,又有冬日可爱、灵阳润雪之旷朗意趣,能引导观者进入到一种亦真亦幻、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王建平先生看来,中国绘画的实质是寄兴、抒情、写心,要追求崇高的艺术境界,创造理想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就必须有纯真的童心、持久的恒心、坚定的信心。他坚信铸就风格之根本非长期艰苦修炼不可。近四十年的坚持作画,他走遍了平利县和安康市的奇山秀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过的大美平利和安康,让他如痴如醉。一座座山,一条条河,在每天的历经中,他迷恋着家乡的每一处风流。可以说,他笔下的家乡山水,情随景迁,一图一境,一境一意,时见山村篱落,牛背斜阳;水畔农家,竹林茅舍,春江归渔,夕阳柳笛,无不以细腻深挚的感情而创造出平凡而清新的画境,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沁人心脾的平利县和安康市的田园风情。
秦巴书画意
,丹青绘精神。高度的文化自觉、丰厚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的视野,造就了王建平先生的独特的艺术境界。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一定能够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进一步汲取营养,不断进行艺术和生活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勇立时代潮头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推进艺术创作中展现时代的画卷,努力书写时代的精神图谱,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努力以平利和安康故事讲好中国精神,从而创作出更多更美的美术精品奉献给人民和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