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元月的一天下午,我来到位于西安市建国路上的陕西省作协大院,又一次见到了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
据我所知,陈忠实先生生前对待读者,尤其是文学爱好者,那是非常的友善,就好像当年的鲁迅在上海滩对待文学青年一样。我和他是老熟人了,在我的心里,他就是我的一位可亲可敬的师友。这次他刚和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一见面,就关切的询问我的近况,顺便还问了一句:你现在还喜欢听秦腔吗?我回答他说:陈老师,我一辈子都喜欢秦腔,我和您一样都是咱们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栏目的虔诚的观众呢。他听了我的话后,高兴的说:好!小伙子,咱俩不但是文友,还是秦腔戏友呢。
早在八十年代末期,我还在陕西师大中文系读本科的时候,我就知道陈忠实先生是秦腔票友,因为这是他在一个文学讲座上亲口给我们说的。记得是在1988年春季的一个下午,因我们师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的邀请,他来到桃红柳绿、百花吐艳的师大校园给学校的一些文学爱好者搞有关文学创作辅导讲座。我在听他的讲座的时候,就听他说他自己非常喜欢秦腔。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收看陕西电视台播放秦腔的栏目“秦之声”,他还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吸收一些秦腔元素以增加作品的乡土气息。我当时听了他说的这些话,心里当即有一种遇见知音的感觉。因为,受我老家关中西府地区地域文化的影响,我自幼就很喜欢听秦腔,虽然不会演唱整本剧,但也能哼唱几段。
我知道,陈忠实先生的老家在西安市灞桥区的农村,那是一个关中平原上风景秀美的小村子。那里的朴实的黄土地养育了陈忠实的父老乡亲,也养育了同样朴实无华的秦腔艺术。其实,不仅仅是他老家所在的村子,在整个关中地区的城乡,不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地处偏僻的农村,人们大都喜欢秦腔,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是喜爱秦腔,以至于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作为一个在关中农村土生土长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自幼便接受着秦腔艺术的熏陶,这也不断激发起他热爱艺术、热爱文学的潜质。因为,在他出生并成长的那个小村子,和关中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乡亲们便喜欢用秦腔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喜庆的情绪和悲伤之情。在村里的空地上搭个简易的戏台,演员也都是几个村民或专门请来的自乐班的成员。演员们不用化妆,也不用戏服,既没有追光,也没有幕布,有的只是几个关中汉子和关中的村妇在演唱,还有几件简单的乐器。就这样,演员们唱得投入,观众们看得入迷。《三滴血》里周天佑打虎救民女的勇敢,《赶坡》里薛平贵与王宝钏的饱经磨难的爱情,《铡美案》里包公依法处死驸马的铁面无私,《诗圣杜甫》的杜甫那种身处穷境但依然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这些秦腔戏无不教会了陈忠实和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关中地区的青少年以许多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勤劳、正直、善良、节俭、朴实、高尚、大气……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陈忠实先生在推出自己的成名作《白鹿原》以后,一下子誉满华夏。这部长篇小说后来获得了中国文学类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我把这部名著仔细品读过了十几遍。这部书中有许多描写关中农村演唱秦腔的场面,还有书里的许多人物如主人公之一的白嘉轩和他家的长工鹿三在一起边干农活边唱秦腔的场面不禁使我联想到在关中农村,在烈日晒照下的农田里,关中农村的街头巷尾、庭院麦场,不时地吼起一句句震天响的秦腔。那种声音像千军万马奔驰在疆场,字字重敲人心;像在关中大地上蜿蜒流淌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咆哮着汹涌而来,句句气势逼人。
我早在陕西师大中文系读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去陕西省作协机关去拜访陈忠实先生。我们在一起经常谈到有关秦腔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前景。记得有一次他这样对我说:秦腔是很伟大的音乐。在全国所有的地方剧种里,实际上只有秦腔的历史是最悠久的,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腔就已经在当时的诸侯国秦国有了初步的端倪。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长,秦腔的历史就有多长;中华文明往后的发展有多长,秦腔就会存在多长。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秦腔的发展也要走守正创新的路子,因为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文化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文化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对秦腔缺乏了解,他们不懂得欣赏秦腔艺术的魅力。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秦腔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健康的审美观,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来关注秦腔、热爱秦腔、传承秦腔文化,这是秦腔界应该面对的一个新问题。听着他对秦腔的看法,我想,高人毕竟是高人,陈忠实先生真是一个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的“秦腔戏迷”呢。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陈忠实先生在他的老家村子里创作《白鹿原》的时候,他一个人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宅里,一边凝神思考,一边奋笔疾书。当他写作太累的时候,他就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雪茄烟,一边拧开录音机听秦腔唱段,这于他就是一种放松、一种惬意、一种享受!可以说,他的长篇力作《白鹿原》伴随着秦腔的既高亢激越而又宛转悠扬的乐曲写出来的,难怪这部书里有许多描写秦腔的场面!
在当今的一些人的眼中,秦腔实在是太土气了,简直是一个大大的“土老帽”;它既没有黄梅戏的轻柔婉转,也没有京剧的雍荣华贵,也没有昆曲的典雅精致,更没有流行歌曲的传播迅速,特别是现在的快餐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许多地方剧种的观众正在不断减少;但秦腔却如同遍布在黄土高原的冲天而起的白杨树一样,固执的伫立在生它养它的地方,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有许多像陈忠实先生的一茬又一茬的陕西关中人在坚守着对秦腔的热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老而又年轻的秦腔艺术正是因为有了民间爱好者这个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才充分彰显出了文化自信!
陈忠实先生是陕西的土著,他作为一个将秦腔深深的融进了灵魂的著名作家、一个在《白鹿原》里揭示了秦人的文化密码的著名作家,他对于秦腔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就是他对家乡陕西的桑梓情结的具体体现!他,让我常常联想起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