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扎根生活的红色创作
(2021-04-28 16:30:21)他从江南水乡走向黄土高原,进行上百次采风,创作上万张画作;他情怀黄土,心系人民,将双脚深深扎根陕北,与当地群众为友,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灵感。
他就是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1957年,刘文西24岁,在进行毕业创作时,他第一次来到延安。
一天,刘文西在延河畔写生,见到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想到曾看过的毛泽东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
于是,刘文西走访了毛泽东当年去过的村庄,找到了杨家岭的生产队长,了解毛泽东怎么和农民交谈、谈了些什么内容。
为了画好羊,刘文西也想出了法子。“山羊爱往上跑,我就要站在比它们更高的地方画画;绵羊爱钻石头疙瘩,如果它要跑的话,我就往羊头上扔小石头,它就会回头。”几次下来,羊群安分了。“它踏实了,我就踏实了,就可以画画了。”
经历了3个月的磨炼,刘文西创作出《毛主席和牧羊人》,轰动浙江美院。当时国画大师潘天寿看后为该画题词——“延安之晨”。
刘文西是一位多产艺术家,在他的大量人物画创作中,以毛泽东的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毛主席与小八路》《知心话》《在主席身边拉家常》等,都是家喻户晓之作。
在这些作品中,刘文西从多方面的艺术视角,通过不同的事件与情节,着重展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画面上的领袖那么亲切,他是群众中的一员,他和普通老百姓在一起时是那么亲密无间。
一批像刘文西一样的陕西画家,他们扎根黄土地,深入群众,通过卓越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一幅幅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时代感,能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人物画,在团结群众、激励群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光阴荏苒,陕西美术家留下的一幅幅红色经典作品,不断给当代陕西美术创作带来启示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