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达之处,见武汉本地艺术生态现状

(2010-09-10 12:46:23)
标签:

武汉

艺术

k11

艺术生态

教育

http://s15/middle/5e662d7eg74c9a553d45e&690







武汉一直是中国最特别的城市之一,如果可以,我甚至愿意把“之一”两个字去掉。若干年后,中国或许会出现一个“小北京”、“小上海”或“小深圳”,但武汉却是任何其它城市所无法模仿的。从一副中国地图上不难看出,武汉位于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中心地带,交通枢纽的位置自不必说,汇四方人才,令各地文化聚集一堂而自成风格是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拥有的特殊性。今天,我想来说一下武汉的艺术生态现状。

http://s11/middle/5e662d7eg74c9a5555b4a&690

 

武汉一直是艺术家的城市,尤其是本土年轻艺术家一批又一批出现并且获得国内国际众多艺术界人士的认可,像是早期的唐义精、唐一禾、杨立光,再到尚扬、唐小禾,之后又出现李全武、周向林、徐芒耀、王广义,其中有些人功成名就离开了武汉走向世界了,有些人则驻留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为武汉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武汉的艺术家,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领域,总有引人注目的明星式人物,然而近些年来有不少声音开始抱怨:“为什么不缺艺术人才,但武汉的艺术产业市场却发展不起来?”许多人认为武汉的艺术生态链缺少关键的一环,就是类似于北京798、宋庄这样的艺术创业园区及艺术家聚集地,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人才的外流以及本土艺术因缺乏聚合力而无法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结果。

    http://s8/middle/5e662d7eg74c9a556de67&690

 

 

“艺术离民众太远,无法融入大众生活”这其实是问题的根本,对艺术产业来说,艺术家是鱼,民众是水,鱼离开水怎么着都活不下去。如今K11多元文化生活区的出现对武汉的艺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不敢说K11能够颠覆什么或创造什么,这些词被用的太烂,K11对艺术产业的贡献更多在于它提供了什么。

    http://s13/middle/5e662d7eg74c9a559f55c&690

 

在这里不妨拿武汉美术馆和K11的艺术空间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武汉美术馆新馆落成的时候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武汉艺术生态链的救星,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让普通民众特意去欣赏一场画展是十分困难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似乎现代人更加看重的是高于的部分,而忽略了艺术就应该时时刻刻存在于民间,而K11正是给武汉的艺术家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让普通人在逛街、吃饭、购物这些日常行为的过程中认识艺术,并逐渐的提高自己对艺术的领悟及品味,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变成一个欣赏者;而艺术家们则通过将自己的作品在K11进行展示,让自己离民众更加接近,了解民众需求,创作出更多有生活的作品来。

 

有人喜欢把艺术和商业区分开来,认为艺术不应该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试想梵高先生一生贫苦,是所有痛斥商业艺术的人的偶像,然而若不是因为有人发现了梵高先生作品的商业价值,他的作品又怎能流传于世呢?所以说,K11的出现开始逐渐让艺术家们有了聚集地,也让许多喜爱艺术的民众找到了新的约会、聚会地点,在这个被称作“K11多元文化生活区”的地方,鱼和水彼此共存,相知相识,的确对武汉艺术产业化链条的补全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