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一游
   
     
     
     
     
     
     
     
     
     
     
     
     
(坡底韵)
       
   竟是荡然唯帝家, 不曾庙宇失豪华。 诚非枫叶荣华物,
却胜牡丹富贵花。
     
     紫气莫求单笼阁,
红云但见共栖霞。 山高路陡泉无觅, 记得下回自备茶。
   
 
栖霞山是南京最有名的的风景区之一,位于南京城东面距中山门22公里处。2015年11月14日下午,儿子领老爸老妈到此一游。慕名而来的人流塞满了距山脚数百米长的道路。进得山门,即是著名的栖霞禅寺。殿堂金碧辉煌,佛身金光闪耀。数株银杏,均达百岁高龄。该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历经多次兴废,最近的一次重建为清光绪34年(1908年)。出了寺庙沿山脊道路向上,首先见到的是一座系南唐五代(937--975)时重建的舍利塔,为石塔,塔体五层,塔身各层均为整块石头凿砌而成。虽已多处损坏,仍肃然屹立,弥足珍贵。是我国最大的舍利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往东数十米即为千佛岩,只见一个个佛龛都是直接在岩石壁上凿洞而成,龛内安有石雕佛像1--3尊,据统计,共有294个佛龛,515尊佛像。这座始建于南齐建元4年(482年)的千佛岩,蔚为壮观,且年代久远,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揖别千佛,攀爬而上,见道旁有一块告示牌,说的是清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入住南京栖霞山行宫,共住宿45天,留下诗作200余首。我们连忙加速跋足,以享一睹乾隆行宫遗迹之快。可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方平淡无奇的土坪,什么也没有留下。据说这座帝王行宫是被太平天国的军队毁坏的。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何瓦砾也没有留下一块?当年花了多少人财物力修建的这座宫阁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呜呼。游览古迹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在此地之上不远处的“小营盘”(保卫乾隆的御林军驻地),我们只是草草地看了几眼,不过是现代人用小原木搭建的几个门楼样子的架子在招摇游客。
   
 
看枫叶去!于是,我们迅速加入到观赏栖霞山红枫的队伍。眼前的枫叶,被鲜红穿透,成一个个红彤彤的透明体,呈现出世间少有的热烈和挚情。她们紧紧相挨着有序地排列着,没有重叠和拥挤;这一切又显得那么和谐与平和。小小的薄薄的枫叶是简单而平凡的。正是这种带着热烈情感和平和心态的简单,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男女老幼,三三两两,或偎依在红枫旁,或站立在红叶编织的花伞之下,让彼此尽情分享着这份美丽的景色和美好的心情。
   
 
帝家行宫踪影无觅,佛家寺庙屡经兴废,唯有这红枫在这并非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其奉献人类至美的初心何曾改变,而人们对她的钟爱又何曾动摇过!
   
 
栖霞山的霞,是天边的彩云飘落,更是红枫彤云的笼照,亦或是人们脸庞的红云映衬!
   
  注:
   
  坡底韵是用平水六麻韵五个固定的韵脚字所作的律诗,这五个字是“家、华、花、霞、茶”。2000年,南京的刘玉霖、宫联璧夫妇在陕西蒲城坡底村铁路卫生所打工,写了一首七律《坡底打工致义友》,和者甚众,至2011年底,已得步韵叠韵诗3000余首,出《坡底诗缘》等诗集五种,诗界称此五韵字为坡底韵,用坡底韵写的七律或五律称坡底韵诗,称刘玉霖为坡底韵主。刘玉霖首唱《坡底打工寄义友》如下:
     
     
   坡底孤村且住家,
 不闻喧闹远浮华。  树围屋后藏啼鸟,
 菜种门前当养花。
     
     
   偶过平林寻洛水,
 时登高岭赏烟霞。  随身薄技堪糊口,
 野味清蔬茉莉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