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话桑梓,雁窝菌
   
     
     
     
     
     
     
  (下平八庚)
     
     
     
     
     
    (一)
     
南飞大雁悄无声,闻道有何一落轻?唯独松枝不言语,荆榛都说不知情。
     
     
     
     
     
    (二)
     
九月秋高气自衡,枯黄之下有新生。细皮嫩肉凭谁养,天上稀珍地上精。
     
     
     
     
     
    (三)
     
牧童撞见满心惊,空手而回话迭声。为母悄悄寻迹去,心头还又祈神明。
     
     
     
     
     
    (四)
     
清炖炖将香气横,红烧烧出八鲜惊。黎元也有天看顾,得享灵山秀水情。
     
     
     
     
     
    (五)
     
故里松声总梦萦,雁菌模样更牵情。携君千里何辞远,一路乡音伴篓行。
     
     
     
   
    
  
 
  
   
 雁窝菌,每年九十月间,生长于家乡山里的特殊菌种。颜色,乳白里透着粉红;成伞形,一
 小个一小个的;伞面为厚实的肉状物,其表皮极为光滑,而内面布满极密的磨齿。伞柄为小圆柱
 形,根须极少。在菌柄上轻轻扳一下,可见红色液体,人们说这是雁窝菌的血,其他任何菌都是
 没有的,所以这是鉴别雁窝菌的最有效的方法。
   
 雁窝菌,鲜香美味极了。其他菌根本无法与之比美,有一种同时间生长的高脚菌,味道不及
 雁窝菌之万一。记得小时候,见到山梁上许多破土而出样子帅气的高脚菌,而人们却不屑一顾;
 但若觅得雁窝菌,便是如获至宝。(现在,市场销售的许多种菌呀菇呀,真是绝非鄙夷,实在不
 能与雁窝菌比拟。)但雁窝菌很罕见,一个山头,不过一二窝,每窝少则几两,多则一斤把,要
 碰运气才能捡到。捡到了的人家就煮了一家人吃了,享受一回大自然的恩赐。那时,没有人会拿
 去售卖。没捡到,也不会抱怨。
   
 雁窝菌,这一天下奇珍,有着古老而朴素的传说。说是高飞的大雁对雄劲的青松情有独钟,
 每年九月大雁由北往南飞行途中,看到武陵山脉、衡山山脉大片茂密的松林,经历夏暑秋寒,针
 叶有些发黄,便将于天地间吸取的精华从体内排出,散落在松树身旁。松树心领神会,但有感于
 大雁义薄云天,没有就此吞噬掉,而让它自由生长。 就这样, 它很快长成了一种奇特而美丽的
 菌。人们发现后,知道是大雁的造化,就将它称呼为雁窝菌。
   
 人民感谢大雁,喜欢雁窝菌,知道雁窝菌的珍贵,特意在采捡方法上流传下来一整套带有极
 其神秘色彩的要诀。简而言之,就是雁窝菌会走动和逃遁。发现了,千万不能打草惊蛇,否则会
 是竹篮打水。必须悄悄靠近,不能呼叫,不能发出任何响动。为达此目的,采捡者绝不提篮子,
 而是系上一条围裙,以防篮子碰撞树枝柴草发出响声,而围裙展开来恰好可以装盛采捡到的雁窝
 菌。另外,大人还会叮咛小孩,看到了雁窝菌,不要做声,赶快回家告诉大人,由大人去采捡。
   
“雁窝菌”是我们老家当地的称呼,几十里外,人们称它为“雁鹅菌”。 这个鹅当指天鹅,
 雁的一种,同样有南北迁徙的习性。
   
 雁窝菌在湖南通称寒菌,学名松乳菌,为马尾松外生菌根。 雁窝菌产地稀见, 产量极少,
 至今全世界都不能人工栽培。所以其价格涨至70-80元/市斤。因为雁窝菌很难保鲜,冬天早上采捡,最好当天吃掉,最多能留到第二天上午,放冰箱照样坏,所以即使在物流发达的现在,雁窝菌上市销售一般也只限于当地集镇或县城。大城市有钱人家多,却无福享受。
   
 近年,我客居上海,每年九月回家为岳母祝寿。返回时必定带些雁窝菌给儿孙们尝尝。经历两天一夜,雁窝菌总是颜色大失,味道倒还差不多。今年,我妻将雁窝菌散些盐,放在水里侵泡一会儿,再清洗泥沙,虑干后放入冰箱冷藏。两天后发现,没有再坏,还保留了其鲜香美味。
   
这几首四七言,本人意愿是尝试学写竹枝词,但感觉很不像,竹枝意味欠缺。敬希诸位师友不吝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