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善不是赶时髦

(2011-08-31 14:49:56)
标签:

财经

“郭美美”事件退烧了,留给中国慈善的问号还远没有结束。

我们还做慈善吗?答案是肯定的,公益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敢像原来那样捐款吗?得到的回答却不尽相同,捐还是不捐,怎么个捐法?很多人感到茫然。 

不知从何开始,慈善逐渐变为一项“时髦”的事,一时间大家趋之若鹜,其中不乏大企业、大明星的身影。但是中国人做公益有两个“怪现象”:一是大多数人捐钱是不假,但其中也不乏“雷声大,雨点小”的,甚至少数的还与商业挂钩,慈善沦为“做秀”的形式;二是今天你捐的多,你是“慈善家”;今天你少捐了,“吝啬”“小气鬼”骂声如潮。

相比较缺乏监督机制造成的管理混乱,其实这才是中国公益面临的瓶颈之一。上述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目前在中国做慈善的环境还不够成熟、慈善模式也过于单一。打个比方,现在企业家捐款,一掷千金毫不吝惜的也不在少数,然而,他们更多是“一次性”服务,一次性投入之后没有后续的跟进工作,也就没有持续性,很多不能确定帮助受捐对象是否彻底摆脱困境,不能很好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一部分人开始把心思花在探索慈善的模式之上:一方面委托大型慈善组织进行捐赠的同时建立自己的运营基金,例如河仁慈善基金会,就由曹德旺从其他慈善执行机构提交的计划中选择合适的项目,从而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另一种新的慈善模式更是引发了媒体关注——扶助困境中的慈善团体,将慈善继续向“上游”推进,完成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福建正荣集团,他们在近期着手搭建教育公益平台,为民间草根公益组织提供行政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帮助公益组织不断完善自己的建设,将慈善更有效得渗透下去。

另一个探索的例子同样来自正荣集团,他们同期推广着一种“传递式”的慈善模式,通过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应届大学新生、高中生以,帮他们完成学业的同时,邀请他们成为新一批志愿者,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换,这么一来,助人的思想就如火炬一般,在学生中传播开来,让更多爱的种子生根发芽……

而从社会反馈来看,正荣集团的创新模式,已经引发越来越多媒体和企业关注福州的草根教育公益组织,也为其他企业探索、实践新的慈善模式开了个好头。

慈善形式上的创新,究竟能产生多大的蝴蝶效应?企业和我们都在探索。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慈善不是赶时髦,企业如何在慈善与商业中取得平衡,如何权衡义和利之间的得失,也值得全社会一起关注和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