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琵琶行》教学笔记
1 、关于作者: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白居易传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尔。”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臣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恼十分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2、关于《琵琶行》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3、课文教学的几个切入点
(一)抓住主旨句,体味诗句的内涵
1. 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这句是全诗的主旨。
分析突破口: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点。
(思考路径:第一,可以结合写作背景;第二,可以了解作者的情况;第三,可以借助序文的提示。)
相似点提示:
第一,
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这遥远地偏的江州(一个“去年辞帝京”,一个“本是京城女”);
第二,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
第三,
都有由荣而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第四,
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这一点回答有一定难度,关键是对人物情感的把握)。
3.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提示:琵琶女由于年长色衰而不再受宠,诗人也由于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明确: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而且表达出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二)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1. 文章中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分别是哪几次?
明确:三次。
第一次是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
第三次是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2.
文中最精彩的是音乐描写部分,就在于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朗读这段文字,了解意思。
(1)演奏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乐段?
明确:第一乐段:珠落玉盘,清脆圆润,急切愉悦。第二乐段: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三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2)随着演奏曲调的变化,体现出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一个“情”字;“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表明是蕴蓄已久的悲情,等等。
(3)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即来描绘音乐的?
学生先展开讨论、交流,然后归纳总结: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第三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第四种,直接描写的手法。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三)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它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合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练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四)诗文中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手法。
(1)、巧妙地运用比喻
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即以声喻声。它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除了《琵琶行》中使用的以外,元稹的《琵琶歌》中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中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运用的这种手法,它们虽然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2)、妙语点睛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欢乐或哀愁。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白居易就是这样的行家。正是他的遭遇与琵琶女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当琵琶女演奏时,他就直接为乐曲解说。他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揭示出了乐曲的无穷含蕴。除此之外,《明湖居听书》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五)考点分析
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本课要求背诵,要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特殊的古文用法,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基本的了解。并通过这首诗的理解,练习掌握诗歌鉴赏的思路与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