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

(2009-01-30 16:53:31)
标签:

文化散文

文化意蕴

余秋雨

中国

杂谈

分类: 我的阅读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 
   

      余秋雨是20世纪末乃至新世纪蜚声文坛的著名散文家,他以独特创作个性写出了一系列富有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的文化散文。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的出版问世,每一次无不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他的散文作品以其迥异的风格和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青睐和赞誉。本文仅对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表现的人文精神和内含的文化意蕴略作分析探讨,以彰显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示范价值。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视角独特,作家善于把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特定的视角,表达对文化历史现象的感悟与反思;作家善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感受民事风俗,从传统的文化习俗中探索民族心理群体人格。           
      在《笔墨祭》这篇散文中,余秋雨由普通的毛笔想到毛笔文化,从珍贵的毛笔文化不可逆转地消逝感发对美的祭奠,表达对非物质文化日趋消失的忧思。毛笔是书法的物质手段,宗白华先生曾对毛笔这一中国特有的书法工具予以赞叹:“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而毛笔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艺术,它折射着中国文人的人格,含蕴着人们的情感、气度以至个性。中国古代的书法家们在书法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人生观、哲学观和宗教观,他们将书法与生命融为一体;并通过毛笔这一书法工具将对生命、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千姿百态地展现出来,形成仪态万方的生命形态和美的造型,表现了一种自然之美和审美之情。如今,这种书法美学中的生命意识和书法艺术珍品却随着毛笔文化的悄然消逝而日渐式微。作家为此洒下了酸楚、悲伤之泪,并对笔墨文化的消逝作了一次美的祭奠。而这种祭奠,又蕴涵着对不可再生文化日益消逝的深切忧虑,又包孕着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现实关注和深刻反思,体现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回应社会问题的高度责任感和呼吁保护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良心。           
      在《牌坊》这篇作品中,作家以童年天真的眼光记述了家乡的风俗、村民的心态,用灵动的笔调写出沉重的乡村习俗,并发出深沉的寻问。作家从家乡的贞节牌坊和那座残破不堪的尼姑庵写出中国妇女精神心理所受到的严重压抑,写出中国妇女在精神重负下痛苦挣扎的秘途,从孩子的视角示现了旧中国妇女那种被压抑而又渴望追求个人自由的生命本真。作家以尼姑庵的尼姑和没有结婚的女教师为例,真实地写出了旧中国妇女有不甘心屈服于命运摆布的生命欲求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心理意愿,但都不能摆脱旧的伦理观念和沉重的习俗对她们的束缚。面对这种人的悖论现象,作家发出了悲怆深沉的究问:“我的家乡为什么有这么多不透明的顽石?严严地封住了包裹中的生命。”作家对贞节牌坊的感慨,对尼姑庵妇女心理性格的提示,既突出了伦理意识和封建习俗对旧中国妇女生活命运和精神心理的严重影响,更表达了作家对民族文化心理和群体人格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从上面的作品可以看出:独特的角度以及对文化历史现象深沉的思辨构成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大特色;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群体人格的揭示,又氤氲成余秋雨文化散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的文学韵味。            
      余秋雨文化散文充盈着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忧患意识和对文化的批判性。在《贵池傩》这篇散文中,作家面对安徽贵池山区保存完好、铺展极大的傩事祭仪活动,表达了他独特的忧患意识:“一个个山村,重新延续祭傩戏,这该算是一件什么样的争端?真诚倒也罢了,谁也改变不了民众真诚的行为;但那些戴着面具的青年农民,显然已不会真诚。”“或许,也真是我们民族的自我复归和自我确认?那么,几百年的踉跄路程,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作家在对传统文化的忧思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问题:愚昧与文明,传统文化与科学进步,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究竟该崇高弘扬什么?该传承延续什么?作家在庆贺保存完好的傩事仪式时又表现出对民俗民风、宗教仪式的质疑,又表现出对中华民族精神史的反思。《贵池傩》虽是一介散文,却揭示了文化价值的悖论现象;而作家基于忧患意识的理性思考,又激起读者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省思。读这样的作品,让人受到思之启迪,使人产生情智的共鸣。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既充盈着对传统文化反思的忧患感,又充溢着对文化的批判性。他在《千一叹·出发》中表达了自己创作散文的动机和思路:“开始以一个西方艺术思想研究者的身份转而踏访我们祖先的脚印,为此还辞去了高校的领导职务。在踏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中华文化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掣,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却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自于此。后来我又深入一步,把千年厮磨中最关痛痒的部位选撷出来作系统的个案研究,让今天的读者一起去感受中华文化中感人肺腑的辉煌和让人窒息的阴影,这便是《山居笔记》的写作,”那么,这种令人窒息的阴影有没有消解呢?他反思考之后,“觉得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深的阴影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由此带来的处世观念,因此在《霜冷长河》中逐一进行了探讨。”从上述中可以见出:余秋雨在肯定中华文化“感人肺腑的辉煌”的同时,又对中华文化“让人窒息的阴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具体探讨;并于思考和探讨之中,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中的蒙味性的批判,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留给现代最严重的负面影响的揭露。余秋雨文化散文体现出的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令人读之唏嘘感喟;而他的散文中灼然可见的学者的文化良知,又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余秋雨特别关注人的精神文化存在,并在文化层面上思考人的存在价值。所以,他的散文创作大多取材于文化胜地、旅游景点和文物掌故。作家在作品中以人格建构的话语重新解释了自然山水,即“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并于抒写人文山水之中展示了文化人格的深度,凸显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化价值,这是余秋雨散文作品独特的魅力之所在。余秋雨是一位戏剧理论家,在中西方悲剧理论方面造诣颇;,惟其如此,他对悲情山水和废墟中的悲剧人物特别感兴趣。他的散文充溢着对人的苦难和痛苦的深切同情,充溢着对悲剧人物和个体生命痛苦和欢乐的真挚关切。从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我们读出了中国文人性情中的感时伤怀,读出了中国文人命运的悲哀和凄惨,读出了历史的沉重感和人生的沧桑感;而《文化苦旅》带给读者的是作家对文人命运的深入思考。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的选材十分典型,作家通过写承德山庄评说清朝的盛衰,通过写“宁古塔”写人对灾难所持的态度,从《脆弱的都城》看到生命的脆弱,由苏东坡想到人在苦难中的成熟与收获。《山居笔记》大多是写人的悲剧命运,写文人、名人遭受的苦难。作家从文化的视角剖析了造成文人、名人悲剧命运和现世苦难的原因,又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文人命运中的悲剧底蕴,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余秋雨文化散文中凝结成的悲剧灵魂,给我们以人格上的深切感动;余秋雨文化散文中贯注的对人类的悲悯情怀,让我们产生心灵的震颤。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具有独特的思想,洋溢着思维的灵气和文学情趣。作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感悟历史,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上来阐释历史,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虽不全面但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人的生存处境、心理意识及其人格精神的剖析颇为深刻;而他对文化的反思、文明的惋叹以及从文化的角度评判文人、名人的生命价值也不乏真知灼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既充溢着学术论文的理性色彩,又充满文学的睿智和情趣。他从容地分析他所掌握的系统的历史与文化材料;并结合他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充满智性与情趣的思考,往往有精到的妙悟。如他对苏东坡的生存处境,对苏东坡的心态以及病苦深思和感悟,均作了精到的表现;他的表现或许不一定符合历史理性,或许存在着片面性,但他的独到见解和片面的深刻却能给读者以智性的启示和盎然的情趣,且让我们仍然能津津有味地体验到只有散文才能给予的思想启迪和精神享受。           
      余秋雨文化散文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涉及笔墨文化、民俗民风、宗教礼仪、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中国文人群体文化人格等方面的知识;读他的散文,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余秋雨文化散文中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处境的思考,对人的苦难和痛苦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体现出作家的民本思想和本于生命感悟的人文关怀之情;读他的作品,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品位,可以提升我们的人主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余秋雨把散文写作当作是人格的深度建构,并将自己散文创作中的立足点和重心放在人的精神重建上,这将对建构当代新的人文精神、提升整个社会文化精神品格起到示范作用。(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

     作者:刘荣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