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理滍汝古籍,传承滍汝文化

(2020-03-02 17:25:52)
标签:

历史

文化

整理滍汝古籍,传承滍汝文化

潘民中

    201457日,我在《平顶山日报》“文化”专版发表6000字的《郏县走出的理学名家王尚絅》(此标题为编辑所改,本来我用的是《关于王尚絅》)。本文共九题:家世、履历、学术、著述、交游、子孙、遗响、研究、思考,在《思考》一题中我提出“政府应该资助尽快将《苍谷全集》点校整理出版。”时间仅过五年,由平顶山学院王冰博士整理的《王尚絅集校注》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一、王冰博士的《王尚絅集校注》是平顶山学者操刀的第一本滍汝古籍整理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在滍汝区域的实际端绪。

    古籍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她记录着历史,承载着文化,凝聚着先民智慧,寄托着民族情感。一辈一辈地整理古籍,是中国人的传统,孔子做过,朱子做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传世典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仅守护着前代的典籍,而且不断地加以整理,积累,吸收,传承着这些典籍。社会越发展,学术越进步,人们就越能感受到古典文献的万千气象,就越能体会那深植于古籍之中的家国情怀。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献是中华文献宝库的重要支撑。全面搜集和整理中原历代传世文献,深入研究中原历史文化,传承优秀文化精髓,集中展示厚重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概貌,全面归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华,将促进中原文化在当代的繁荣和发展,为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提供基础资源和传播平台。124日,《中原文库》编纂出版启动,拟由文献留真编、文献整理编、文化研究编三部分构成。文献整理编以时间为序,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六个时段,以传世图书典籍整理校勘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滍汝古籍的整理始于1980年河南省社科院栾星先生校注清宝丰人李绿园所著长篇小说《歧路灯》,编著《歧路灯研究资料》,使沉没于故纸堆的文献得到广泛传播,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注入了正能量。王冰博士的《王尚絅集校注》是平顶山学者操刀的第一本滍汝古籍整理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在滍汝区域的实际端绪。

二、整理滍汝古籍,传承滍汝文化。

    滍汝区域位于中原腹地,她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而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文化单元。滍汝古籍是中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起源时期的滍水下游距今7000年——9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和汝水中游阎村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起,绵延至明清,历代人才辈出,著述犹如黄河滔滔不绝。明以前的文献经过历史的淘洗沉淀,大致都有所归纳存世,唯独明清两代滍汝士人的著述至今仍散见于私家或公立图书馆、档案馆,缺乏归拢整理,处于濒危流失消亡之境地,亟待整理传承。

    明王尚絅之子王同的《义方堂集》《乐归园集》。刘楠的《刘双溪诗文集》。辛访的《诗文集》。姚继可的《贺兰集》《公余漫录》。贺一孝的《文斋先生文集》。张宁的《诗文集》。张永祺的《诗文集》。清黄甲云《诗文集》。孙期昌《龙潭诗集》。刘青黎的《高阳山人诗集》《文集》,中州六刘的大量著作。任枫的《风穴志略》《裀庄遗集》。仝轨的《真志堂诗集》《文集》。吴垣的《樵云书屋诗稿》。李来章的《礼山园全集》。田梦月的《杏花书屋诗集》。李桥水的《桥水文集》。万邦荣的《红崖草堂诗集》。张曦的《青岭集》。潘业的《听雪山房诗文集》。耿兴宗的《遵汝山房文稿》。张宗泰的《鲁岩所学集》。等等。

    信阳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86年整理完成《何大復集》校注,1989年出版。我们比着人家晚了整整三十年。晚不怕,乘《中原文库》编纂出版之东风,只要现在着实去做,会有后发优势。平顶山学院应该设置滍汝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担起整理滍汝古籍的重任。

三、《王尚絅集校注》所取得的成绩及可提高的空间。

    古典文献整理,必须把整理国故与再造文明结合起来,把精细的功夫和有意义的问题结合起来,把坚实的材料和宏大的视野结合起来。

    古籍整理三大步:点(标点),校(校勘),注(注释)。

    先说点,也就是句读、断句。诗赋有固定的句式,比较好点。一般文章(记、序、说、碑铭等)的断句是需要一番功夫的。我读此书卷七至卷十二文类的断句,都比较准确,说明王冰博士有扎实的功夫。

    再说校。校勘要看底本的选取和参校本的丰富与否。此书的底本用清版十二卷本《苍谷集》,,参校本有两个明本,和几部收有王尚絅诗文的方志。校记做得都很到位。

    三说注。注释可多可少。有资料支撑则注,无资料支撑则留给他人。即坚持“不知不注,注皆有据”。给书作注是杂家的活,视野得开阔,很麻烦。此书的注,一是少了点,一是白璧微瑕,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

    P29《鸦路咏古》注“三鸦路”。三鸦路是古道路名,属历史地理学范畴。三鸦实际上是三垭,三道垭口,即三个山口。三鸦路是宛洛古道捷径之向城故城至鲁山一段。从南阳北出,过向城故城(今皇路店),走百重山(俗称九里山,在皇路店与南召云阳之间)垭口,是第一垭;经云阳,进入伏牛山,走分水岭垭口,楚长城的鲁阳关在此,是第二垭;继续北行,出鲁山瀼河南山口,北周在此设鲁阳关鸦路镇,是第三垭。三鸦路之名首见于《魏书》记载,此前叫鲁阳关道。《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和二十三年魏孝文帝征马圈,行至贾复城(今宝丰县城)遇大雾,不辨东西,有三只乌鸦引路,方得穿南山而过,到达前线。因此三垭路改称三鸦路,贾复城取名通鸦城。顾祖禹《读史方輿纪要》对三鸦路有专论,《辞海》有专条。

    254《读清逸文稿题辞》注“提学”。提学是官职名称,属历代职官学范畴。提学是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简称,始于宋,沿用至清。明朝的提学,为按察分司之职,专掌本省学政。由按察副使或佥事兼任。提刑按察使司是省一级专门司法机构。其兵备、提学、巡海、清军、驿传、屯田等事置分司。P13《孟川行》注“何景明”:正德十三年出任陕西提学副使。

    另外:p5《前言》:“王尚絅还对长眠于郏县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三苏’父子表示了由衷的钦敬。”长眠于郏县的是“二苏”不是三苏。P330《祭三苏先生文》区分的很清楚:“敢昭告雪堂老泉先生之灵暨东坡颍滨二公之墓”。

    辑佚有遗缺很正常。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有王尚絅碑刻《题武侯祠》诗一首:龙卧南阳数代英,将军何处早闻名。功成讵止三分策,师出谁知二表情?笔底天威操复纵,帐前生气死犹惊。燕书固在间相拟,梁甫吟成志未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元结与鲁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