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丰清代杨家庄园

(2016-05-01 11:18:11)
标签:

文化

历史

宝丰清代杨家庄园

潘民中

    平顶山西火车站近旁的杨庄有清代杨家庄园。这里地处应水之阳,此段应水之上横亘着著名历史人文景观“雅集石”。雅集石石质为石灰岩,当地叫青石。一块一块的巨大青石天然生成,层层叠叠,顶部平坦,但由南而北倾斜,根部深扎于河底。大的顶部有十几平方米,小的也有数平方米。巨石之间分布着尺巴宽纵横交错的缝隙,河水从中流过。巨石顶面和南沿绝壁上刻有不少诗文,字迹大小不等,真草隶篆皆有。据记载,最早一方题刻是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中秋郏城知县晁仲参、叶县县令李乔卿与滍阳进士孔暐等雅集于此,烹茶赋诗留下的,七行,行四字:“知郏城县晁仲参叶令李乔卿进士孔暐(本为“日”字牌加一个“为”字,因字库无此字,才找这个“暐”代替)烹茶于此皇祐壬辰八月十八日”。其次一方乃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重阳亳社黄德甫、郏敖李道弁、辽水高大用陪宝丰耿县令饮酒于此留下的:“亳社黄德甫郏敖李道弁辽水高大用陪县令宣威耿侯□酒□饮于此”。北宋郏县知县晁仲参,巨野人,字孝光,初任上虞主簿,廉洁勤能,为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范仲淹所叹赏,入京升大理丞,出知郏城县,在郏县不畏豪强,制伏为害一方的秦王府悍卒,清查势家隐瞒不报的田产,被誉为有名的强健官吏,卒于虞部郎中任上,王安石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孔暐,宝丰滍阳人,孔子第46代孙,其兄乃北宋著名社会贤达孔旼。孔暐中进士后出任顺阳(今河南淅川)知县,顺阳多虎患,据《涑水纪闻》,一次虎袭城南,孔暐“帅吏卒往逐之,暐最居其前。虎据地大吼,吏卒皆失弓枪偃仆。虎来搏,暐有小吏执研趋当其前,虎衔以去。暐取猎户毒矢挺身逐之,左右谏‘不可’。暐曰‘彼(指小吏)代我死,何忍不杀虎?’逐虎入山十余里,竟射中虎,夺小吏而还。小吏亦不死。”叶令李乔卿虽身世不详,但有晁仲参、孔暐这么两位知名人士参与聚会,已可知这次应水雅集之不同凡响了。至于金代那一次,宝丰县令耿宣威是石首人,在宝丰也是很能体恤百姓的;“亳社”是商丘的古称,“郏敖”是郏县的古称;“辽水”则指今辽宁,尽管这三人的资料难觅,肯定也是有一定层次的。其后历代文人雅士也多有题刻。到了清代,汝州孝廉王敦纪参加一次应水雅集之后留诗《应水雅集石小集》曰:“十洲涌海上,三峡控江浦。哪得移山人,碎掷应水浒。廿载说仙源,耳治目未睹。缓步惬幽寻,仄径入灵屿。逶迤水似蛇,狰狞石如虎。乱泉触石,香冽沁肺腑。怪石吞寒泉,半茹复半吐。玲珑由天造,奇辟似鬼斧。宋人选胜游,篆石泐某某。斑驳字迹在,姓氏堪指数。昔夙闻坡公言,阚者便为主。我辈又重来,何分今与古?肴蔬罗石案,良友环三五。曲水易流觞,拟续山阴谱。兴酣发狂饮,诗成题山坞。落日照晚霞,归来歌且舞。”这里有山有水,有古人遗迹,成为宝丰南部一处名胜,被列入“宝丰八景”,取名“水底诗影”。因应水雅集石是宝丰自宋以降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以至道光十一年(1831)甘肃静宁州举人李彷梧莅任宝丰知县,昌盛学风,在境内倡建十二所义学,由监生王德文、秀才马体元在宝丰东关所建一所义学取名“雅集书院”,还请中州著名学者耿兴宗撰写《创建雅集书院记》刻碑留念。出身杨庄杨家的晚清诗人杨淮更是把自己的书斋以“雅集山房”来命名。

    杨庄,又叫杨老庄,因居住着杨姓大户而得名。杨庄在应水雅集石北三里,座落于西、北、东三面坡岗围起的山坳里,南面正对应水河曲雅集石。按传统观念,这种地势是能够聚集财富的所在。杨庄杨家清初顺康年间自洛阳迁居于此,垦荒种地,勤恳劳动加上得了外财,很快发起来,最兴旺时挂过两次“千顷牌”,成为宝丰的首富。所谓挂“千顷牌”者是明清时代朝廷为奖励地方巨富之家,对地过千顷者赐挂“千顷牌”,以示褒荣。凡挂了“千顷牌”的富家,平常无需向政府缴纳皇粮,但若国家遇到战争、灾荒亟需粮食做军饷和赈灾时,则调你多少你得出多少。六七十年代“阶级斗争为纲”时,县里仿照四川大邑刘文彩“收租院”,在杨庄杨宅办过一个“阶级教育展览馆”。据建馆人调查,杨庄杨家土地最多时达32万亩,从宝丰到鲁山五十里官道两旁的土地除马庄外都是杨家的。关于杨家当初得外财的情况,有两个版本。民间传说,杨家在杨老庄立住脚根后,曾雇用一名独身一人忠诚老实的牛把式,放出去拉脚挣钱。一出去两年未归,家人疑惑此人八成是把牛和车拐走,无影无踪不会回来了。主人却说:“吾观此人的品行,决不会干这种缺德事。”三年头上,老把式果然赶着牛车回来了,车上装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老把式叫人帮忙把麻袋抬进库房。主人问:“里边装的什么?”老把式无言无语。主人解开一看,竟是满满一麻袋银光闪闪的元宝。杨家靠这笔收入购进了大片大片的良田。为了犒赏老把式的忠诚,杨家主人告诫子孙,对老把式要生养死葬。老把式去世后,葬在杨家祖宗坟冢旁边,立碑一通,上刻“牛把爷之墓”。在杨家祠堂里也为老把式立有一个牌位,与主人一同享受杨家子孙的祭祀。《县志》的记载与此有所不同,说杨家定居杨老庄后,在村边古道旁开了一个饭馆,供来往过客歇脚饮水用餐。一天午后,从北边过来一位背褡裢的老者,在饭馆歇息饮茶后往南而去。傍晚收摊时,主人发现老者坐过的桌子下面有一个褡裢,知道是老者不慎忘在这里了,就急忙追赶,但过了红石关,也没见人影,只得折回,等老者自己想起来取。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老者没来,三个月过去了老者没来,一年之后老者仍没来。主人家打开褡裢一看,里边装着1800两白银。杨家用这笔钱购买了第一批土地,逐渐发了家。

    杨家挂“千顷牌”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主动与官宦地主联姻,把姑娘许配给南阳石桥彭家公子。彭家世代为宦,比杨家的社会地位高,见多识广。杨家为女儿出嫁准备了三年嫁妆,请一班最有名的木匠,用本地上等木料,如核桃木等,做了全套家俱,油漆得明光耀眼。出嫁那一天,抬嫁妆的队伍在路上足足排了三十里地长。好不容易抬到彭家后,被彭家的大管家一挥手,全扔进了大杂院。彭家摆出的家俱全部是南方名贵木材紫檀木、楠木做成的。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丰县志》记载,杨家在县里作过不少捐资助学、扶弱济困、修桥铺路等善事。如道光十年(1830)由杨家出资重修宝丰城西南张家庄井潭水石桥,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李彷梧要旌表节孝贞烈妇女430名由杨家添资建立总坊,道光十五年(1835)重建重修宝丰县城南关被水冲坏的“惠众桥”等等。杨家富起来后,对提高家族的文化水准也做了不懈努力,曾先后聘请著名学人举人牛芳、进士潘业等为师教授子弟,到嘉庆、道光年间,终于出了一位杨淮再续书香。杨淮先后任长葛、密县儒学训导,酷爱诗学,除自己写了不少诗,出了一册《雅集山房诗集》外,还广泛搜集清朝开国以来河南境内500多位诗人的代表性诗作2560余首,为每位诗人作有小传简介,编成《国朝中州诗抄》三十二卷。

    杨淮利用编辑《国朝中州诗抄》之便,将其历代祖宗有诗作的收入并加以介绍,留下了难得的杨家族史脉络。在“杨归仁”名下传曰:“杨归仁,洛阳诸生,淮八世伯祖也。公之祖父泉,父魁梧,自新安迁洛府,葬城东五里。公弟归义亦诸生。季弟归礼,即淮本派八世祖也,迁宝丰遂世为宝丰人。公与仲弟留于洛,其后今已无可考。公生平富于学,而手泽无存,淮得于口授者仅此一诗,敬录之,以永家传云。”诗题曰《过天津桥有感》。在“杨苾”名下叙曰:“杨苾,字子秀,宝丰人,监生,淮高大父也。淮先世于明成化间自洪洞迁新安,后迁洛阳。八世祖天叙公迁宝丰,七世祖辉之公、六世祖海若公皆以孝行著,事载邑乘。淮高大父性敦谨,而接人诚款,励学崇实行,县试曾冠一军。因母病不赴试,遂闭户养亲读书,暇时执《性理》一卷危坐斋中,终日不闻一语,人间有负者笑置之。偶出视田园见村夫皆勖以孝弟为人之道,人咸重其品。”“天叙公”即上言杨归仁之季弟杨归礼,是杨庄杨家自洛阳迁至宝丰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忙于垦荒种地,到第四代即杨淮的高祖父杨苾才考中秀才,却因母病未能参加河南乡试再进一步为举人。“高大父”即高祖父。收诗两首《种树歌》、《有感》。在“杨克长”名下曰:“杨克长,字树德,号元亮,宝丰监生,赠奉直大夫。淮曾大父也。先曾祖为人诚款恳挚,善养亲志。淮高大父晚年失明,每食元亮公捧盘餐,恪立亲侧,视箸之所向就敦目,数年如一日。爱读史,每从容谈古今兴亡之由;又好读《左氏传》,寝食不废。享年六十有二,生平未尝有急步疾言,人以为顺德所征。”诗一首《山居》。在“杨纯选”名下曰:“杨纯选,字万青,号蒲溪,宝丰人,诸生。淮从曾祖也,兄弟七人,列青衿者五。幼聪敏,及长博综天文、地理、星卜之书;既而读宋儒书,慨然有志于濂洛之学,无寒暑昼夜潜心研究,遂怡然有得;每与学徒讲论,以主敬静养为要务,于圣贤之道多所发明。蒲溪服古既深,往往自执己见,不肯下人,兼复气体傲岸,人望而生畏,故与时论每相龃龉。其著述多飘流于山左山右,梓里不多,概见后有达人君子择而取之,庶不负其苦心云。”收诗《重游风穴白云寺》、《游龙兴寺》、《道上口占》。在“杨岱”名下称:“杨岱,字觐东,号鲁詹,宝丰人,布政司经历职,淮先大父也。”然后引新安进士翰林院编修李方著《鲁詹公传略》云:“鲁詹公生而颖异,体貌端凝。幼孤,事母能得其欢心。入塾授经,诵一过辄不忘。惜伯父析善公衰老,家务殷繁,年甫十九即出塾任事,治家井井有条,然日间摒挡庶务,夜仍爇灯读书,以故经传至老不忘。嘉庆庚申,楚匪跳梁,蔓延至宝丰东鄙,烟火相望。君扶伯父及家人入城避贼,城中难民蜂屯蚁集,食且尽,思为乱。邑侯丘公集官绅跪哭曰:‘事急矣!谁能出城运粟?’无应者,公毅然捐躯任之。析善公泣泗执其手曰:‘侄当先运余粟。’乃纠合好义者驾车,亲持戈以捍卫。时当盛暑,挥汗如雨,往返数十次,共运粟四百六十石、钱三千缗,民食军需各给,城赖以保。良民有被贼诬为乡兵所围,以头抢地求救。君挺身入救数百人中,横马障其门,力白其冤。乡兵退,一家获全。及事平,丘侯罢官,君亦不自为公。癸酉岁大祲,前后三载施钱粟,约费数千金,按日给粮者百余家,年余不倦。君多干略,县中有大役,官民皆就问焉,事无不举。性喜积书,牙签锦贉多至万余卷。暇时即披阅吟诵。居平正襟危坐,凛然可畏,而待人则宽厚异常。抚弟昆成立终身无间言,人犹以为难。礼部尚书姚秋农先生督学河南,雅重其品,赠以楹帖曰:‘朗矣清怀若初月,超然和气是春风。’后病革,曰:‘生前事业有限,身后事业无穷。吾一生无他长,但觉此心光明耳!’遂以清水自涤其面,肃衣冠,端坐而逝,时年五十。葬之日,邑侯崔公亲临祭之曰:‘以旌善人’。”杨岱是杨淮的“先大父”,也就是杨淮的爷爷。所谓“嘉庆庚申,楚匪跳梁”指的是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总教首刘之协在宝丰东部郏县南部发动的翟家集举事。从杨岱捐出自家的粟米460石钱三千串使麇集宝丰城里的“民食军需各给”及“癸酉岁大祲,前后三载施钱粟,约费数千金,按日给粮者百余家,年余不倦”,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获得“挂‘千顷牌’”荣誉的富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收杨岱诗三首《有感》、《有怀》、《看云有感》。在“杨岸青”名下叙曰:“杨岸青,字镜湖,号观亭,宝丰诸生,议叙八品职衔,淮先君子也。”然后引耿兴宗撰《观亭公义行录》云:“观亭公幼时,事二亲及祖母路宜人以孝闻。初就外傅,聪悟异常。十余岁缀文,辄惊老宿。受知于姚秋农督学,补博士弟子员。公慈厚,居心篤谨为怀,而见义所当为者若赴饥渴。其大者如以千金助春风书院膏火,以千金助养济院口粮,以二百金创建茶亭,割腴田五十亩为茶资;又设义塾五载以三百亩田租延师,以钱五十千为膏火;更出资设乡学数载,两施义地,种种多端。大中丞程奏其事于朝,奉旨以‘乐善好施’建坊。后又捐增义学费三百金,复奏其事,得邀议叙焉!公塾师王旭临,老而贫,资以衣食十余年,人以为得东汉尊师之义。岁饥,收养孤弱者三十余人,及长女为择配男为婚之。遇亲友衰落资助动千余金无德色。观亭精占筮,生平爱读《周易》及《河洛理数》等书,虽家务纷纭未尝一日释卷。既而久困名场,乃辟精庐于客舍之旁,卷湘波帘,张云林画,芸编缃帙充轫其中,窗外杂植名花异草,暇则坐卧其中,为二子讲说经史。即属圹前夕,犹为子辈讲《退而省其私》章,其笃学如此。卒年五十有二。著《家训》数十则,刻印行世。”杨岸青是杨淮的“先君子”,也就是父亲。若说杨岱小传所述突出的是“挂‘千顷牌’”的杨家对政府对国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那么杨岸青小传则重点叙述杨家在民间资助公益扶危济困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收杨岸青诗作九题,其中有《晚渡汝水》、《登龙门山望洛城想周公营洛》、《望嵩楼》、《雨夜听友人松窗弹琴》等。

    杨庄杨家庄园在同治年间由杨淮主持筑起了寨墙,寨墙围着老宅、新宅、东花院、西花院、南东院、南西院等六处宅院。老宅、新宅、东西花院位于村子正中,均为五进院,每进正房高大宽敞,出前檐,立明柱,五脊六兽,东西厢房布局规整。南东院、南西院在村子西南隅,每院三进,正房极其高大宽敞。据说一驾辕三出梢的四套大马车,只要把式一扬鞭,便可以在房内毫无防碍的跑圈子。同治以后,杨家人丁不旺,家道逐渐萧条。纵观杨庄杨家的兴衰轨迹,可以发觉其与清王朝同呼吸共命运的现象。清朝开国,杨家落籍杨老庄;清朝鼎盛,杨家发迹;清朝衰落,杨家凋敝;清朝灭亡,杨家分崩离析。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据传进入民国杨家一公子进入商界,仅一次瞅准商机在许昌以超低价格盘下滞销的食盐数车匹,半月之后盐价猛涨十数倍,就地批出所赚的钱,在马街应河东岸购置田产数顷,并在马头寨应河上筑一道石堰,拦水凿渠,引水至田,一年稻麦两作。同时建起一座新的寨堡,取名新寨。

    进入民国,杨庄杨家庄园虽然远不如其鼎盛时期如烈火烹油那样辉煌了,但宅院房屋仍完整的存在着。1948年6月豫陕鄂解放区一分为二设立陕南区和豫西区,8月中原局决定豫西行署利用杨庄杨家大院创办豫西行政干校培养亟需的行政管理人才,校长由行署主任兼任,至1949年5月豫西行政干校前往开封改名河南行政干校,豫西行政干校在宝丰杨庄杨家庄园前后招生四期,编为14个队,共1500余人。解放后土改时把杨家庄园的房产都分给了佃户长工,每户一进或三两户共占一进,进进出出很不方便,时间一久,扒的扒,迁的迁,整体格局难觅其全。剩下老宅,因是村部公房,得以保存到八十年代。若杨庄杨家庄园整体保存到今天,开发成旅游景点,丝毫不亚于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效益可就可观了。不过七十年代修筑焦枝铁路,在杨庄村后坡岗上建起了铁路枢纽二级编组站,取名“宝丰车站”。由此站往东开通了孟(庙)宝(丰)线,沟通京广、焦枝两大南北干线。有宝丰车站为依托,杨庄村民大多数手中都不缺钱化。如今杨庄仍是方圆数十里羡慕的富村。(本文发表于2016年3月16日《平顶山日报》“文化”专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