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根本在于民
(2011-02-12 18:11:41)
标签:
杂谈 |
按语:开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研讨,学习何平“九论”之八“人民利
益高于一切”,九百年前哲人石介的这篇文章可资参考。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为什么“民
生不能忘”、“民意不敢违”、“民怨不可积”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解。
国之根本在于民
(宋)石介
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仅存)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
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明之亡,以民也,清之亡,亦以民也,民国之亡,亦以民也;前苏联解体,以民也,东欧剧变,亦以民也,最近之突尼斯、埃及之变,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禄山、思明、滔、泚、宗权、希烈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
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况诸侯乎!况大臣乎!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书》曰:“可畏非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古之天子重民也,不敢轻侮于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起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陈胜不堪秦之民役苦,愤然举兵以诛秦,豪杰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夫《书》曰:“可畏非民”,(民)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可不畏乎!是以圣人不敢侮于鳏寡,盖不可以匹夫待民也。孟子谓:“民贵、社稷次、君轻”,盖不敢以万乘骄民也。
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天下国家倾丧。呜呼!民可忽哉?
——抄自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徂徕石先生文集》括号内为抄者依据曹维新辅导报告意思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