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花渡渡口,美丽传说
标签:
江北历史文化文学研究 |
分类: 历史研究 |
https://pimage.cqcb.com/d/file/hot/2017-06-13/38e2f4bd8c89e610108373a8e41871ab.jpg
北滨路边这块露出水面的坝子就是当年的莺花碛,莺花渡就在这里。
重庆日报消息,“倚栏频北望,雄镇拥金沙。江隔襄樊界,星繁博望槎。笙歌虽自沸,风气不为奢。尤羨神明宰,城中放早衙。”
古代的江北城是什么模样?这首清代诗人傅峤的《江北镇》给出了答案:雄伟的城镇被金色的沙包围,嘉陵江把渝中半岛和江北城隔开,透过树杈就能看见天上繁星点点……
奔腾的嘉陵江从重庆川流而过汇入长江,嘉陵江的两岸分别是渝中半岛和江北城。相传,商周时期便有巴人在江北城定居。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江北城曾被设置为北府城,此后一段时期无城垣记载,直至清代,才有关于道光八门石城、咸丰十门石城的记载。
因此,江北城与渝中半岛一样,历来就是重庆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留宿或驻足之地,并留下了不少诗作。
郡治江州巴水北 诗作多依水而兴
https://pimage.cqcb.com/d/file/hot/2017-06-13/2c646dfc57594b20dd6d4ac0078aaf27.jpg
江北城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自古就有巴人在此定居。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还南城。”
“汉代时的江州即现在的渝中区,而巴水指的是嘉陵江,北府城应该就在如今江北区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是巴郡郡治所在地。”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吴涛介绍。
另一方面,江北城历来是重庆江山形胜之地。据《江北厅志》记载,江北城“左观音梁绵亘江中,右岸石壁陡立,迤俪江岸,夹束江水,宛然迥然”。
行政中心的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的旖旎风光,让江北城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诗词歌赋的“乐土”。那么,描写江北城的古诗有多少呢?
江北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姜孝德告诉记者,2011年,当时的江北区文广新局、区文化馆曾策划、编辑并出版了一本《重庆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然而,其中涉及辛亥革命以前创作的反映重庆的诗歌仅有50余首。
根据《重庆江北历代文学作品选》记录,描写江北最早的诗歌是汉代的《刺巴郡守诗》:“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姜孝德介绍,这首诗出自《华阳国志·巴志》。主要描述的是,东汉桓帝时期,河南李盛仲为当时的巴郡太守。李盛仲贪财,实行繁重的赋税,人民苦不堪言,便有诗人写下这一首讥讽他的诗。
但姜孝德表示,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在此之前是否还有描写江北的诗歌?由于史料不足,这些问题已无从考证。
记者在寻访过程中还发现,在江北区如今仅存的这一部分古诗词中,大部分与长江、嘉陵江等水脉有关。例如,明代诗人王廷相在《大洪江》中写道:“大江日东注,客兴凌苍茫。沿回层峤底,出入白云乡……”清代诗人余德中在《过明月峡》中吟诵:“花影照江流,春风香满舟。轻帆悬急峡,明月认高秋……”
“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进入巴渝地区,促进了重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人墨客多是从水路进入重庆,描写视角往往是站在船上远眺江北城,抑或从渝中半岛瞭望。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可以说是依水而兴。”姜孝德介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