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杂志09年第一期
(2009-02-08 12:18:44)
标签:
杂谈 |
殿松印象:惠风和畅,书如其人
——陈建明
魏殿松先生是《艺术》杂志的编委,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位年岁已高的长者。2008年金秋,在“中国长沙刘人岛艺术展”的活动中,我们才认识。人到中年而神清气爽的他,眉宇之间憨实而深邃的气息,纯净而平和的笑容,让人感到惠风和畅般的清雅。
故宫博物院兆祥所,办公桌的右下角,一方很不一般的墨砚,撞入我的视线。约20厘米,四足鼎立,外方内圆的青灰色的院士砚台。方形的砚面凸刻出菱形的砚池,砚面的四方刻有四个小三角形里面,是浅表线刻的四条小鱼,砚台底面刻有“魏记”二字。
我与魏老师从砚台拉开了话题。
这方砚台是他祖父凿刻的。这位1956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的农家弟子,深受这块文化土地的滋养,从小就喜欢书法的他,受爷爷灌输的忠孝礼仪信的传统教育,让他幼小就有立志做一个文化人的理想。从1974—1994年这二十年的军旅生涯,魏殿松当过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在营部任过书记,文化干部,经历了书写幻灯片,写板报,写标语等一系列基层文化工作。80年代在军区空军机关工作时与一些文化人成了朋友,为了当好首长的参谋和助手,他从书店买来《三希堂法帖》,刻苦练习笔法,在废报纸上练字,又比较系统地阅读和研究了中国书法史。那时候,他有意练功,无意成材,只想把字写好,从没想到要成为书法家。
起点高
看似平凡,清淡的魏殿松,不经意之间让命运之神牵了手,从中原大地引入了“皇宫”。故宫的浓厚文化气息,成就了一批书法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启功先生在故宫整理宫廷书画,与故宫结下了书画之缘。刘炳森先生在故宫工作四十余年,开辟了“刘隶”书体之路。本来就喜欢书法的魏殿松,庆幸自己走进故宫这么好的工作环境。“近朱则赤”,自己不练好书法,就真是对不起老祖宗。于是,闲暇之余练字,就成了他精神文化生活的特别内容。2002年,他在刘炳森的支持和指点下,创办了故宫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并出任秘书长,同时还兼任了十几个书画社团的职务。他经常在故宫珍宝馆,石鼓馆,书画馆赏析法书,碑帖。漱房斋,养心殿,倦勤斋等君王挥毫染墨之处,也印上了他深深的足迹。这片得天独厚的皇家文化沃土,滋养着魏殿松这棵小草,并在刘炳森等名师的指导下,成长为书法艺苑中一棵葱郁的树——“金銮殿前一棵松”。
路子正
魏殿松的书法之路,洒满阳光。他说,要感恩故宫这个大环境。皇家文化的大气恢弘,远古幽深,使他视野洞开。“见入多识广”,得天独厚。所到之处,目光所及,入眼养心的都是历代皇家的书法经典。而他自己内心的坦荡和宁静,勤奋和刻苦,二十余年持之以恒。他酷爱皇宫的“馆阁体”,对赵孟頫,董其昌等厚爱有加。研究他们的作品,追踪他们的书法之道,将他们的书法反复比较,从比较之中提高自己。他书写的行书,既有“二王”之“气”,又有赵孟頫之“神”,还有启功书法之“骨”。浓郁的传统文化精髓浸润着他的艺术作品,使他书法的精,气,神,充满着皇家气息,似有康乾风韵,又有清新雅致的书卷气。
他很崇拜近代的沙孟海,启功和刘炳森。
他对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律”反复进行实践,悉心苦练。刘炳森先生的“从楷书练起,行书草书才能写好”一句话,根植于他的心中,也一直影响他的书法之路。许多朋友请教他如何写书法,他常说,学书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不好的。练书法,不是天天写字,而是读名帖,练眼力,修境界。他认为,学,要从古人学起,要深研字的要义,做的“胸有成竹”,才下笔。“半法古人半法己”,作品其刚劲,稳重,飘逸,形成了“魏风”,“殿韵”,“松骨”。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四肢形体也”.魏殿松对书法源于喜欢,缘于衷爱,数十年以书法抒写自己的心志和感情。淡泊名利的他,却让艺苑记住了他的名字。
格调雅
一次朋友约我去喝茶,是潘家园的君馨阁。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貌似宫廷的殿堂茶楼喝茶,已不是喝茶,是洗心涤目。步入殿堂,“惠风和畅”的横匾,让人顿时停住了脚步,亦刚亦秀,似云似水的流线,似有音乐的清音袅袅,又仿佛听得见自己的心,与习习的“惠风”在对语。这幅书法珍品,最易于认知魏殿松,最宜于表达魏殿松了,也最能体现他书法的格调之高雅。
他写每一个字,不是在写,如若从肺腑里“生”出来的,与他“血脉相连”。看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体,一个具体的结构,而每一个字的笔画,在每一篇中的组合中又是不一样的运势和结图。常用的几千文字,具体在每一篇章中章法的变化,空白点处理,线条连绵舒放,气质深奥,刚劲,富有张力。他创造的匾额,楹联,中堂,册页等,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之好评,正如一位学者所评“谋篇在胸,蓄势贯笔。点画自如,提按惬意。转折酣畅,住收俊逸。大小错落,长短交替。断连呼应,首尾贯通”。品读他的“惠风和畅”,“宁静致远”,“心经”等一系列书法作品,如沐春风,让人心灵顿时平静清纯下来。既有皇宫熏染的大气磅礴,凝重高远又有凡尘散漫的幽野淡泊,平易谐和。他很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智永书写的《千字文》,曹植的《洛神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名家大作。有时书写临摹多遍,情随墨动,彷佛心灵有约,书法所流淌的情感与古人的精神水乳相融。
书如人
一个艺术家的文化涵养,能培养出他艺术创作的深度和高度。魏殿松坚守着这一信念。他认为,一个人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何等的惬意。文如其人,他之儒雅,稳重,大气,平和,无不同化了他的书法艺术,也闪光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是痴心读书,携心旅游的人。任何一处文物旅游景点,他总是关注悬石摹刻,殿堂楹联和馆阁字画,虽在“宫中”,却是十分谦和,不放过每次日常学习的机会。
2008年的秋末,我们一同在《艺术》杂志社长,总编刘人岛的家乡湖南新宁考察,在风光奇秀崀山风景区,大家都用相机拍摄奇山秀水的画面,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魏殿松在拍摄时,总是把握节奏,选景,选角度,包括景物中的奇石,山林和野生植物的筛选。他将书法家的笔墨手法运用到摄影,画面的结构布局和浓墨淡写,开通了平面和立体,实景与空灵的对话。这样的画面,让人过目难忘。远景是崀山的高耸蓝天,山体轮廓酷似辣椒的辣椒峰,前近景是飘袅在蓝天的丝丝缕缕的芦苇,芦苇和天空的对话,是淡墨书写的柔美线条。从摄影作品,也窥见了他书法作品的阳刚与秀柔,古典文学的涵养。每当触景生情之时,总会有格律诗词自然流淌心田。在崀山的旅游途中,他“式和韵美,情真格高”的《咏山》,也永远留给美丽的自然山水:
“天生桥上劈天门,将军石柱寿云根。万条鲸鱼海中戏,八角寨顶浮祥云。辣椒峰恋刀削壁,静卧骆驼丹霞魂。景观崀山天下奇,风物新宇此地尊”。
从魏殿松日常生活的细微,个人修养和人格的魅力,无不闪烁着艺术的光泽。他是善交良友的,他也以“馆阁体”的心怀气节处事交友,好友且多是以书会友的文友,战友,也有商海精英,还有佛学大师。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他珍惜每一位友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读书、行路、书法,做人,都融汇在崇善唯美的和谐之中。惠风和畅,书如其人的魏殿松,让人容易走进,却难以忘记。
作者:陈建明《艺术》杂志社副总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