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金刚经说什么之十三
(2009-06-21 23:14:32)
标签:
宗教须菩提佛法金刚经如来万象杂谈 |
分类: 参禅悟道 |
程度的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於道的瞭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七品,我們現在再討論其中的重點。佛提出來,成了佛悟了道,也無所謂悟。假使有一個無上大道的境界,有一個無上大道的觀念,悟了道,存在心中,這已經不算道了,這是首先要瞭解的。再其次,說到佛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後世佛教裡有顯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說法,執著了任何一種認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法華經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上又講「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樣的。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的重點。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這樣說:我們現在來解釋金剛經,已經犯了佛這個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說。此事自己會之於心就對了,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這并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什麼都不執著,你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聖賢之別
上次我們最後一分鐘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中文的習慣,經常把賢聖兩個字倒過來,賢聖是講什麼呢?中國文化無形中有個差別,修養、學識、道德到了最高處,稱為聖人。差一點的,還在修行的路上則稱賢。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謂三賢十聖,修大乘菩薩道有十地,十個層次,叫做十聖,十地菩薩上面是佛。初地之前的修養,還有三十個層次,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修養到那個程度,沒有到達十地的果位,屬於三賢。
十聖呢?譬如說,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等,這些大菩薩們,才在聖果位。這些都是分類法,是後世對修行的解釋。廣義的來舉例說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譬如我們現在講一句話,教書及當學生久了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在課堂上講一句話,下面一百個聽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許多話,筆記記下來,觀念都是灰色的,變樣很多。這就是說,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種宗教,各種層次智慧的差別不同。
現在講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頌
巢空鳥跡水波紋 偶爾成文似錦雲
得失往來都不是 有無俱遣息紛紛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這一品,并作了一個結論。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上有這麼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牠不棲在樹上,牠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偶爾成章似錦雲」,都是偶爾構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禦木,偶爾成文」。有一隻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形狀構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爾成文似錦雲,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聖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瞭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什麼好夢啦!夢中菩薩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只說一切放下而已。
金剛經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佛的人,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麼樣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後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話:應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到這裡為止,佛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說應無所住,一切無所住。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或阿彌陀經,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裡了,都有所住。佛只講到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罣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問題到這裡為止。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這個福報太大了。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還想求到什麼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麼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什麼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瞭解或者四句偈瞭解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來得大。
一切佛與金剛經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什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裡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裡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囉!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個佛劫裡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當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時期的觀念來看,這是一個宇宙觀,這個劫數的時間非常長,接近無量數的時間。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裡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裡來。
佛法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什麼!他上面講的那麼好,多大的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裡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儘管打他,這個是妖怪,不是佛。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為,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什麼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跡不留,講過以後,馬上推翻。等於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認為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去了,心中不留。
金剛經這種句法,後世許多儒家不瞭解,像清朝的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上就講,叫一般學生不要看佛經,佛經沒有什麼看的,這個東西就是一桶水,一個是滿的,一個是空桶,一下倒過來,一下倒過去,倒來倒去就是這麼一桶水。他認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倒來倒去,等於沒有說嘛!
這個第八品的要點,說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賢聖悟道的道理。說到了這裡,又引出後面一章的大問題;現在我們先給它來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