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感悟

(2009-04-18 02:42:52)
标签:

因果

善念

大智慧

燕雀

波罗密多

黄河

杂谈

分类: 参禅悟道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感悟

  作者言:最近抱病了两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仓促写就下面的心得,还是很草率、很不缜密、需要更多的思索和推敲,那样会有很长的时间,还是借用上文的话,就是总算有个好的开始,一点点探索下去吧!

  人生万念,念念皆空。
  人一出生,就有了许多念头,也就开始了与各种念头或相顺应或相对抗的路程。
这些念头,按世俗的分法,有善念或恶念,有喜爱或憎厌,有乐观或消极。世俗总是希望以简单的二分法还原复杂的世界,而不能达其根本。
  也就是说,无论是善念恶念,喜爱憎厌,乐观消极,其根本都是一种欲求,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展望。
  无法活在当下,是所有不幸的根源。
  心的习性,就是厌恶现在,而喜欢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回味、留连,仿佛在前世与来生的两端,我们此际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足挂齿。
  然而实际上哪,我们即无法回到过去,也不可能生活在将来,我们生活在此际。
  我们的唯一任务,就是让此际变得美好,此际美好,则从此以后的过去和未来都会是美好的。

  活在此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幸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们有生老病死之苦,也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之苦。
  爱别离,就是因为喜爱所以要得更多,却反而失去。怨憎会,就是因为反感所以要回避,却反而要相处。求不得,是以上所有痛苦的更深一层,是希望的落空。
  前面四样,即生老病死之苦,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而后面三项,则是心理所造成。

  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下心。
  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心与身会交互作用,一个是心有自我强化的属性。
  当人类离开母体,身会知寒暑、辩饥渴,当寒暑与饥渴出现之时,身体会发生不适,当心接收到这种不适信号后,便产生了爱与憎的情绪。
  “这个饥饿的、寒冷的人就是我”,“不能让我感到不适”,这就是身心交互作用的起始。
  当人类一再地感受到某种外力,就会因此而作出总结,这样是“我”喜欢的,这样是“我”反感的,这就是心的自我强化。

  “我”是什么?
  譬如现在有一台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它也开始爱护“自己”,对肢体的折旧、毁坏感到痛苦,我们会觉得很可笑,因为他们的所谓痛苦不过是人工创造的程序,而他们的所谓肢体也不过是零件,然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是有思想、会运动的物质,而世间的物质没有不可分的,分开的话就是蛋白质、水和其他有机物,再细分则为原子中子质子,再细分则无穷尽,这些无穷的物质,因缘而聚,缘尽则散,所谓的“我”,不过是一时之际会所组成的结构。
  也就是说,“我”是一种物质结构,并且来去都很偶然,也很短暂,无过去、无未来,只有当下。
  把物质结构当作“我”,完全是一种错觉,心对此物质结构产生的种种爱欲憎怨,也不过是习惯性的反应。
  倘使此身非我有,又何故营营怨怨?

  心为身所奴役,我们为心所奴役。
  哲学把世界分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这种区分是很肤浅的,因为两者完全不对称。
  外在的世界,由亿万人组成,亿万种目的,亿万种机缘,亿万种行动,交互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才组成了此刻的世间,很难想象某一个个人可以去预测甚至改变这亿万复杂的结果,你不可以我不可以佛祖也不可以。而这些结果永远在运动之中,生生灭灭,这就叫“诸行无常”。
  天下事虽亿万,但都是因果的产物,这个因果并不是精密计算的结果,而是自然运行的法则,环境、时代、理念、到家庭、当世、后代,无一不在其影响之内,包括我们的产生、我们的性格,我们的际遇,也都在因果之内,我们的产生是果,父母的相识与相爱是因;父母的相识相爱是果,父母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是因;父母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是果,社会环境和家族传统是因;如此逆流而导,凡物不能无因果,而我们的际遇,亦即因果的产物,与我们乐意不乐意并无关系,甚至是悟道,也必须有积累的过程,必须有慧根,慧根也是有因果求不得的。这就是世间的法则,叫做“诸法无我”。
  对于外界,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是心的习惯性反应。让心摆脱身的奴役,以及自身的强化趋势,而实现清净自在。

  般若波罗密多
  般若是“大智慧”,波罗密多是“到彼岸”。 般若波罗密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关于开启心中大智慧摆脱痛苦到达彼岸的学说。
  大智慧是什么,大智慧就是通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放下对“我”的执迷,实现心的清净。身与心的关系,应象人在水边,以平静的心看着水从身边流过,而不欲使之改变。
  产生我执,即产生爱欲憎厌,即产生痛苦的负面心态,并通过自我强化不断地加深痛苦。“有人辱骂了我”,感到愤怒并尝试还击,而不能想到辱骂我的人,自身先已失离了清净心,在承受着负面心态的折磨,我又何必接受他的感染哪。

  过戒律的生活
  戒律向来被认为是刻板的东西,既然心存善念,则“担水砍柴也是妙道”,又何必持斋念佛哪?
  这种看法,只是关注了戒律的形式,而不能从更深的因果去考虑。
  佛号固然是空洞的,因为直至最后法都是空相,佛又怎么会独存哪,但是,它的存在对于不同的根性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劣根者,有一种玄秘报应的威慑或安慰,对于中材者,可以培养心的专注力,对于上士,由是一种向导示范效应。
  持斋,表面上是吃素、不杀生,更深一层,则是无欲求的表现,是一种自动的选择。
自己要超脱,就要摆脱负面心态;也要他人超脱,就不能做影响他人的事情,不能做干扰社会清净的行为,这就是戒律的本意。
  道德是心的自由的基础,没有道德的鉴证,所谓悟道,最多不过通过了智力答辩的环节,不道德的行为,源于负面心态膨胀,负面心态膨胀的人,心不可能会清净自在。

  关于净化心灵的修行办法
  我已知闻有关方法,但是据说必须有法师在旁指点,自修极为危险。所以暂时省略。但我想,世上了悟的方法不止佛门一条,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到达了那个境界,智慧是否到了往彼岸去的程度,如果到了,则方法已经不那么重要。

 

 

人生很短,要做的事却很多,做了这个就担心漏了那个,什么都不做,又怕虚度了年华。
亲友嘲讽我,说任何事情,都只会用股票和女人打比方,我就打个比方。
本金很少,要买的股却很多,买了这个就担心漏了那个,什么也不买,又怕踏空了行情。
怎么办?
投多少钱入股市?买哪只股票?该不该割肉?换股的话换哪只?
其实所有这些问题,对于散户来说,并没有正确的答案,任何方向上的选择都只通往一条道路--就是亏损。
原因嘛,很简单,人类天生是输家,所以西人说原罪,东方说苦海。
看别人有福气的生活,那是几代人积累而不是选择的结果。

说说我自己,我的祖上是江浙山野里的农夫。
到了高高祖父的时候,由于族长的意识,始得以进学,有了最基本的功名。
高祖父,在药商黄楚九家主事,大概类似于哈药、三九集团的总经理。
曾祖父很早过世,祖父由高祖带大。
祖父在武汉上了新学堂,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入帝国大学修金融和考古,回国后通过黄楚九的关系,到上海任某银行高管,并负责当地金融市场的稽查事务。生有六子二女,然逢战火,遭整顿,囹圄生涯二十载,至79年释放已垂垂老矣,然尤日书百字,读线装书数篇,坚持不辍。
我父虽成长于动乱年代,未弃自学,79年考入国子监。85年南下深圳,也曾名动一时,或因少年曾经沉浮,私心极度膨胀,种种劣迹不可尽数,终其身不过教授职称,亦泛泛之辈也。
至于本人,由于少年生活几类失怙,个人成长全凭意志和运气,不偏激无以突破,太偏激又易陷困顿,固而立之年,亦不过中流,欲求畅达,恐在三代之后了。
惜乎?
三五代之积,方成一代之器,而一代之不肖,则断君子之泽。

单位里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谁的父亲是谁谁谁,所以才来了一年就提了干,下面还有重用。
言者之心不免有羡有嫉,而在我听来,更多的是自愧不如,为什么别人可以积数代之力而荣华,我家却未能?
别人的爷爷可以尽全力把子女放到好的起点上,而别人的父母可以在这个起点上努力,尽全力把子女放到一个更好的起点,这一代子女则又可以在这个更高的起点努力,令他们的子女冲击更好的点。如此三四代下来,一个世家才得以形成,厚积薄发,岂是他人嫉羡得了的?
人类从鱼而猿,从猿而人,靠的就是这种代以继之的不息努力,不适都被淘汰,适者生存并发展,应该说,这种前仆后继的生存方式是动物求生的本能。
而我家却做不到这样,浅表地看,是我的父辈有失德的地方,但更深一层,就要看是不是祖父在子女教育上有很大的偏失,足以引起我的自惕。

再说回股票。
假设某司雇用巴菲特、索罗斯及刘某三人,包食宿用度,各授一元投资股市。
刘某估计,即使竭才尽智,至耋耆之年时,巴菲特不过2、3百元,索罗斯风险偏好大,或千元,或负资产,刘某大约2、30元。
虽然,两位大师才智见识远超刘某,而其果亦相近,何也?积累不足。
然而,若按此比例,到了下一代,小巴可有4、5万元,小刘为4、5百元,相差亦不为大。至于小索,由于其父的投资方法完全靠个人反应,很难传授,估计不会有什么进益,可以剔除掉。
然而,再下一代,小小巴已经身家百万,而小小刘,刚及万元,两门家业已相差甚远。
再下一代时,巴刘二家,所隔云泥,难望项背者,此之谓也。

所以说,个人努力是重要,但是好的家教家规更不可缺,个人强争硬夺不如后继有人。
假设巴式后人无继其先之志,则百万归零不过一夕,设若刘某后人能积跬步,则若干代后亦至百万。

说回开篇所问问题,其实如何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积累,如何传承,如何持之以恒。

今夜无眠

生活遍步坎坷,这是生的本相,对谁也不例外。而总有人能穿越坎坷,这归功于坚韧和积累,所以,不应把艰难作为失意的理由。

回顾走过的路,很多祸事,后来说明都伏着福。
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辩证法,而应作细致地区分,有的祸事确有灭顶的威力,而有的却能成为另一好事的开端,其分界在于,个人在经历祸事打击后,能否用正确的心态、进取的精神继续探索、前行。
在遭受挫败后,只有那些能保持向上姿态的人,才可能转移到一个新的起点,直至取得突破。

老子云:上善若水。
水的特点是:遇阻即走,见隙则喷,不达江海,誓不罢休。
看一看长江水,从念青唐古拉山脉发源,沿途要经历多少迂回、泄漏、离合、跌宕,便如放射的神经线,从点扩散到四面八方。只因不失进取的精神、充沛的力量,所以至百川皆济,便能奔流入海。
诗人王之涣赞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太阳沿着山脊下沉,明天照旧升起。
黄河顺着洼地流布,终会奔向大海。
要施展抱负的人啊,须有广阔视野。
继续攀登的道路吧,何必迟疑、徘徊?

 

为官之道,多少和炒股票相似,大的投入、高的风险、似简的模式,稀薄的成者。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怨,归根结底还是求不得。有求于人而又有授于人的,来而往之便成了爱,有求于人而又不施于人的,来而往之便成了怨。
  个体的人总有自身的套路,便是知道该如何做也未必尽可做到,便是尽可做到也未必尽如所愿,毕竟人生上进的本质就是一场风险投资,官员好赌,其性使然也。
  常人所求,无非享乐。追求享乐,其过程却无乐趣可言。人生是过程还是结果?
  运气存在与否?行运的时候必当珍惜,而发挥其极致,背运的时候必当超然,而不为人所驭。理虽如此,然而便如升浪加码,跌势减仓,事后看固然轻松,当时为即为股神。
  世多有激流勇退,亦不乏逆流勇进者,运顺运背只及其身,主进退者实其心也。心者何物?所谓心安则运泰,心躁则运蹇,此凡夫之见也,古今人杰,莫不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劳心者何求运泰?
  固知世所羡福人者,不求而有,不施而报,而非创丰功、立伟业者也。不求而有为祖德,不施而报为人运,其间者,心无所偏、思无所邪、言无所诽、行无所诡。固知求而不得,亦人之福,劝业者不入赌场,而不贪人之速富,爱身者不嗜酒色,而不嫉人之风流,惜福者不入仕途,而不慕人之权柄。有才智,可佑其身;有家业,可庇其体;有至交,可慰其心;有儿女,可承其志。四福俱至,所求者何哉?
  燕雀固不知鸿鹄之志,鸿鹄亦不知燕雀之福也。况求为鸿鹄者实仍燕雀,陈胜其人,亦千古匹夫也,何足道哉?
  基督教国家都过感恩节,感恩在心,日日是节。
  阴阳家云五年一运,五年来,人所求者我亦求之,求之有得,而福愈失。
  五年前,某先生嘱:没有得到过就没有资格说放弃。我今了然也,福已在身,何须外求,得亦嚼蜡,弃无可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