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杭嘉湖(随笔)

(2014-04-25 07:37:53)
标签:

旗子

条件

石板路

心灵

我想

分类: 杂文随笔

行走杭嘉湖(随笔)

——江南七日之四

孙柏昌

 

鱼米之乡杭嘉兴湖平原,读初中时,地理课讲过。

我曾二次穿越过这片湖河交错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一次是1966年岁末,我们从上海至杭州,自东向西步行穿越。

第二次是1992年,我从宁波坐卡车经绍兴、杭州,自南向北穿过。

此次,则是从天津到杭州,自北向南,乘高铁越过。

我的座位临窗,一过南京,我便不打瞌睡了。溧阳的油菜花田一路闪过,很好看。湖州前后,和谐号连续钻了四个山洞,我纳闷。那次乘坐卡车路过,不记得看到过什么山峦的。或许是因为屁股坐得有点痛,忽略了。钻出隧道回望,也只是看见几个平滑低矮的山包。高铁的运行条件太苛刻了。

嘉兴三日,则是对这片美丽的平原最真切的触摸。

善方告诉我,嘉兴差不多是上海、苏州、杭州的正中间,也是夹在三个经济巨人中间的凹地。据说,嘉兴的头头曾经为选择合适发展道路而困惑。至今,嘉兴的经济总量在浙江排行第七,人均第三。

嘉兴的人文,应该是高耸着的。

我们参观了茅盾、王国维、徐志摩的故居。

乌镇游客太多。有许多来自山西大院的人。导游举着旗子不停地咋呼:山西19团!山西33团!

在茅盾故居,走在前呼后拥的人群里,我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当我好不容易钻出来,看到天空时,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我稍稍有点自信,在浩浩荡荡的人群里,我也许是读茅盾小说最多的人。这一点,我应该感谢百年老校龙口一中,有一个藏书很多的图书馆。48年前,我曾走在乌镇滑溜溜的石街上,两侧是木板店铺和人家。我觉得自己是走在《林家铺子》电影里。街道,静悄悄的。微雪后,湿漉漉的。此次,我很认真地看了又看那石街路面,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也许,路面重修过?滑溜溜的路面给了我一种悠远与沧桑。四年前,我曾在上海朱家角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开过会。会中,安排一天江南古镇的游览。先是说去桐乡的乌镇,后又选择了嘉善的西塘。我曾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我很怀念那走在滑溜溜石板路的感觉。当年,茅盾曾经多少次走过?《子夜》里是否再现过那滑溜溜的感觉?《林家铺子》里肯定有。我想。

在王国维的故居里,看着那整齐排列着《王国维文集》,陡然生出一点伤感?倘先生能寿终正寝,书是不是应该排列更长一些?“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他那决绝的遗言里,留下太多的谜。据颐和园的园丁说,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坐,久之;复步入鱼藻轩中,吸纸烟。”死前居然如此静定从容。或许,先生真的是用自己的死来证明人生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与结局。每个生命进程都在迎接着这样的结局。以什么的姿态来完成生命的终结?或许,每个人都想过、正想或预想。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的作家,可以排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我读书的学院毗邻颐和园。夏天,可以买一元钱的月票在昆明湖里游泳。我就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我不知道,先生的灵魂是否变成了一尾自由的鱼,仍然在那浩淼的水波里潜伏、跃动?

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徐志摩。先前,我与诗人一直隔膜着。或许,因为鲁迅先生与新月派诗人的纷争与战斗?当我看到那么一大串名家赞扬徐志摩的时候,我有点自惭形秽。也因了网络,诗人如一股汹涌的洪流,铺天盖地。或许是因为富裕的家境,还有西方哲学与文化的滋养,成就了独特的徐志摩?他不仅让女人喜欢,也让男人仰慕。男人与女人,都是不同凡响的人。在海宁钱塘江观潮台,有一座石雕群像。与徐志摩比肩的都是一群文化巨人。当代中国,人们早就厌恶了鲁迅式的战斗?或许,徐志摩的诗更适合和谐的花前月下。他的诗,真是美极了。即便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心灵也需要一束美好的鲜亮的光!

杭嘉湖,有着太多的美丽,会留存在记忆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