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母亲不怕
(2010-04-26 21:49: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偶然花开 |
以前,我怕黑。天一擦黑,我就像一只遇袭的蜗牛,早早瑟缩在自己的小窝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遇上非要出门的事儿总得人陪,小弟、老公、父母,都被我抓过壮丁来壮胆。
那天晚上九点,老公还没回来。婆婆告诉我,宝宝一个小时内,已经泻肚两次了。我一听急了,火烧火燎地出门给她买药去。婆婆追在后面:“带个电筒、带个手电筒呀,路上黑。”我哪里还等得及婆婆从哪个旮旯搜出手电筒来。我一叠声回:“不怕,不怕,我不怕黑。”当我穿过没有人家的长长的黑巷子时,路旁草丛里突然风声鹤唳地一声响,“嗖”的一声蹿出一灰物跑远了。我竟没有抱头鼠窜,镇定地告诉自己不就是一只流浪猫嘛。又大踏步朝小镇上唯一的药店赶去。
想起那个夏,三伏的夏,一丝风也没有。热呀,树叶要死不活地耷拉着,蝉渴了嗓子,哑了声音,小狗伸长了舌头,呼哧呼哧喘着气。母亲在灶头,呼啦啦翻炒着一锅糯米,她要把米炒熟,给我们做焦面吃。这是村里的老传统了,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传说,小孩子在伏天吃了焦面,下一年都不会生肚痛的毛病。炒米是个慢工细活,灶头翻炒得一个人,灶下添柴火又得一个人。父亲出外做工,母亲又舍不得支使我们,她一个人灶上爬到灶下,豆瓣大的汗珠一个接一个摔下来。我们没心没肺地问:“妈,你热不热?”母亲答:“不热,我不怕热。”我们也信以为真,自顾自去乘凉。
冬里三九,天气滴水成冰。婆婆仍像往常一样凌晨四点就起来了,她要赶在她儿子起床前熬好粥。婆婆熬粥,精心营养搭配,糯米白粥、莲子、玉米、白果、桂圆粥总交替着熬,还讲究时间、火候。我的老公是一个中学的毕业班班主任,每天六点准时从家出发。婆婆说:“这早饭一定得吃好!”老公是个孝顺儿子,多次劝说婆婆:“妈你别起得这么早,天这么冷,我早饭到街上的早点铺吃,一样的。”婆婆说:“不冷,不冷,我一点都不怕冷。”“这街上的哪有家里的卫生、合你口?”其实婆婆的脸上早有了冻疮的斑痕,手也冻肿得像个馍头。
还知道一位妈妈,陈玉蓉。她为了儿子,连续暴走7个多月。在七个月时间里,她日行十公里,走破了四双鞋,以前的衣服也变得肥大松垮宽松起来,终于如期盼的那样瘦下来,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60公斤。当她再去医院检查,她的重度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她可以给她的儿子捐肝了。手术前,医生详细地向她解释了手术并发症。当医生所说的任何一项手术并发症在我们听起来都觉得很严重的时候,陈玉蓉却几乎都没等医生把话说完,就脱口而出三个字:“我不怕”。
是的,做了母亲后,就不怕了。母亲为儿,不怕霜寒酷暑,不怕流血疼痛,不怕丢心失肝……这世上有母亲不敢为儿做的事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