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国跃的微小说《长在房上的小白杨》的启示
(2023-01-06 21:09:41)
标签:
冯国跃长在房的自己的观审美观念 |
分类: 评论 |
『鹿禾评刊』培养属于自己的审美能力——读冯国跃的微小说《长在房上的小白杨》的启示
姚凤阁 鹿禾评刊 2022-08-22
05:54 发表于福建
培养属于自己的审美能力——读冯国跃的微小说《长在房上的小白杨》的启示
个
总第 388期
“有一点苦涩味儿,苣荬菜的苦味儿。”这就是我读冯国跃小说想到的、咀嚼到的。《长在房上的小白杨》,这小说的题目就让你想到苦,想到那地方或许不该长树,房上的砖缝儿,不是长树的地方。土质一定瘠薄,营养也是极缺了,还有七月的阳光火巴巴地烤灼,数九的朔风干辣辣地摇晃……那根也不会扎得太深吧我可怜的长在房上的小白杨。我先是想到了作者冯国跃。他腿有点残疾,身体瘦得如柴,头房媳妇死了,二房媳妇和他一道养着“四姓人家”,也可怜巴巴的。可他偏偏又死叼住文学这块不容易使人发财的土地。听说死啃书本不放,拼命地在方格的小天地里耕耘。现在想来,冯国跃其人就是一株长在贫瘠土地上但又不甘心枯瘦有志向上的小白杨了。看来,冯国跃几年心血没有白废,《长在房上的小白杨》发在《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上,获中国校园文学征文一等奖,《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相继转载。同时,他相继在省地市刊物上发表小说、报告文学二十余篇,这成绩对于业余作者还是不错的。《长在房上的小白杨》写一个村的学校雨搭上奇迹般地长出一棵白杨,日渐长高,斜枝傍逸。人们说她是一道佳景,是学校的风水。省领导要来学校视察工作,县领导先来检查,发现了这棵长得不是地方的树,命令砍去,怕省领导不满意。学校坚持不砍但也担心遭到批评。省来的老领导看到这棵树后,眼光被这棵奇树深深地吸引了,他叫它“砖蹦”称它为奇景。并说战争年代他跳崖时就是这儿“石蹦”救了命。同是一棵树,眼光却不同,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评价。想来,那位省里领导若不因从山上跳下来被石缝里长出的“石蹦”所救命,他的感触也不会这么深吧。从此,这棵傍逸的“砖蹦”被保护起来。生活的苦环境孕育了冯国跃,培养了冯国跃同志观察生活的苦涩一点儿的眼光,因而他才选择出这带点苦味儿的题材。一篇作品的形成、一个作者一种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他生活的氛围与滋养他的土壤,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情,即是这个理儿。冯国跃同志写的是小说,当然小说纯属是虚构了,然而,虚构得来的小说也必然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素材的剪裁。看到房上长树,可是不只冯国跃一个,而写出来的只有冯国跃其人。品一棵树的眼光不同,对他的评价也不同。一件事在一个作者的眼里晃过了,过去就过去了,可在另一个作者眼里却能闪出光彩,成为一篇好作品。一个作者的生活地域不同,文化经历不同,审美观念不同,观察生活的眼光也自然不同。我省原著名诗人王书怀曾和我谈起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他说一次培同散文家刘白羽到山区深入生活。刘白羽站在一处山岗上凝神远望,很久。他走过去,只看到在树木丛中,有一个旧马架子。但刘白羽回去不长时间就发出一篇散文。王书怀深有感触地说,学会观察生活很重要。我在此文的篇首便说了,冯国跃小说的苦味儿是苣荬菜的苦味儿,是他的经历培育出来的眼光。
『鹿禾评刊』征稿启事
1、本公众号以小小说评论为主,附原文或原文链接(因微信公众平台所限,已在其他平台设置原创保护的评论作品勿投)。
2、本公众号属义务交流性质,文责自负,暂无稿酬,择优推荐报刊杂志发表。
3、欢迎各大报刊约评或转载评论,如有需要请联系平台小编。
4、评论投稿邮箱:
五令书生
1229258301@qq.com
江左秋
270939907@qq.com
莯雨
18015187108@163.com
主编
鹿禾先生
副主编
余清平、江左秋、陈志江
本期编辑
五令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