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_李仪

(2012-11-17 23:28:58)
标签:

杂谈

为什么我捡了个这个题目
写完壶口,这两天琢磨《汉中对》,也就是写韩信,这写出来可是一篇文化散文。因为正琢磨、写出来咋样还不知道,但想就此和大家谈谈文化散文。
大家知道,我讨厌说散文“形散”,如果说形散,那是就散文文体特征来说的,也就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举凡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人世沧桑、世间百像、科学伦理等皆可入文,并且写作的角度可以各有不同。
在群里,常听大家提到没啥可写的,生活干枯了,要像我一样出去走走,可是条件又不具备,等等。那咋办呢?所以我想向大家推荐这种文体,文化散文,正式的说法应该叫历史文化散文。当然,还有更具体的名目,比如本群的刘星,他写的散文是棋文化散文,而且影响也不小。这里我给局限在历史文化上,包括刘星致力于的棋文化,甚至茶文化等等,因为这样受众更大一些。
二、什么是历史文化散文
首先,是要了解文化散文最常见的的特点就是以文化名人、历史掌故、有文化内涵的自然与社会风物为题材进行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有独到的深刻的思考和分析。说到底,文化散文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
其次,是要知道这种题材以前就有,但冠以历史文化散文或“文化大散文”并作为一种文体正式提出来,确实为时不久,也就十几年的时间,可是要说此种题材的写作,那绝非始于今日,起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如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题未定草》等,都是文化散文的典范作品。另外,我手里有一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写的都是生活中的事,比如打麻将啊,使用文化视角来写的,也叫文化散文。
再次,这是一种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有人称为“学者散文”,还有玄乎一点的说法叫“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也就是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这样理解,那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是文化散文,此外余秋雨创作了大量的文化散文。卞毓方写伟人、名人的作品同样也是文化散文。这些名家在散文创作中都注重将科学研究中的“理”与文学创作中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这里我推荐一个作者,叫冯伟林,和大家一样,也是个业余作者,可是在文化散文创作中名气不小。
这类散文也是可长可短,长的我见过余秋雨写嵇康的《遥远的绝响》,1.7万字,短的也就千八百字,而且一些短章大多适合在报纸的文化副刊使用。
我喜欢这类题材的作品,一是长知识,二是可以抬杠,看看作者说得对不对,因为有的文章确实存在缪误,那么看出缪误我们也长知识,而且促使我们看问题更深刻。
呵呵,是不是这样?
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特点
    首先,是历史题材的创作要富含时代气息。文化散文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但写历史如果仅仅停留于感怀和低沉的抒情层面,未免就使文章的主旨立意缺少高度。写历史,一定要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用缥缈虚幻的情境抒写现实情感。
比如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是写辛弃疾的,他用辛弃疾的一生典型经历来说明辛的性格、辛的诗词所具备的力量,说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总体上看,是发那个时代辛弃疾不为世所用的感慨。
    这个梁衡就是写《壶口瀑布》的那个梁衡,我写壶口瀑布总想着能够超过他的这篇,但写出来一看自感不足,呵呵,没办法。当然他也有明显错误,比如说湿漉漉的水雾,这不废话吗,水雾哪能不湿漉漉。但要我写辛弃疾,我想当不会比他这篇《把栏杆拍遍》差,因为我专门研究过辛弃疾,我的毕业论文是写辛弃疾两次官建康,我博客的第一篇文就是《水龙吟》。
    在介绍一篇《沈园的故事》,作者夏雨清。好在不长,大家看一下——                                          
一个宋朝的园林,能够一代代传下来,到今天还依然有名,也许只有绍兴的沈园了。沈园的出名却是由一曲爱情悲剧引起的。诗人陆游和表妹唐琬在园壁上题写的两阙《钗头凤》是其中的热点。
  陆游也许是宋朝最好的一个诗人,但肯定不是一个值得唐琬为他而死的人。  
表妹唐琬是在一个秋天忧郁而逝的,临终前,她还在念着表哥那阙被后人传唱的《钗头凤》。自从这个春天,和陆游在沈园不期而遇后,病榻之上的唐琬就在低吟这阙伤感的宋词。
  一枝梅花落在了诗人的眼里,这是南宋的春天,年迈的陆游再次踏进了沈园。在斑驳的园壁前,诗人看到了自己四十八年前题写的一阙旧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在临终的日子里,一遍遍回想自己和表哥那段幸福的岁月。陆游二十岁时初娶表妹唐琬,两人诗书唱和,绣花扑蝶,就像旧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典型故事。  
可惜这样的日子太短了,唐琬只记得有一天,婆婆对她说,他们两个太相爱了,这会荒废儿子的学业,妨碍功名的。
    唐琬至死都没有想通,相爱也会是一种罪名。不过她更没相通的是,那个据说在大风雨之夜出生在淮河一条船上的诗人,后来又横戈跃马抗击金兵的表哥,竟然违不了父母之命,在一纸休书上签下了羞答答的大名。
  陆游四十八年后重游沈园,发现了园壁间一阙褪色的旧词,也叫《钗头凤》,这是唐琬的词迹: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在南宋的春天,一枝梅花斜在了诗人的眼里,隔着梅花,陆游没能握住风中的一双红酥手。
    这篇文章写的凄婉,是现代人的思维,实际上谴责了陆游的始乱终弃。
其次,是进行历史文化题材的创作要选取熟悉的题材,要做具体的、个性化的分析。文化散文最大的特征就是需要写作者支撑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如果我们对所写内容不够熟悉,缺少较为独特的感悟,那么就很难写出新鲜的、富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散文。
刚才我说如果我写辛弃疾应当不会差多远,就是因为我对这个人物熟悉。写熟悉的人和事是我们写作的一条通则,写历史文化散文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分析深刻,说出来具有感染力。
比如有一篇文章写晋代的阮籍和嵇康:“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文章最后的议论很能调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最终使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得到深刻的印证,将梦想与现实的取与舍说得含蓄又透彻,充分展示了写作者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再次,进行历史文化题材的创作要注重用细节表现全貌,现不尽之意于言外。也就是说要有文学性。文化散文不应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它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借助细节来抒写文化自身的魅力,或是通过想象的细节还原所写文化名人的生活真实,必能增加文章的厚重韵味,增添文化散文的真实性、可感性。
我看过余秋里的一篇文章,是写唐朝的胸怀,好像涉及前秦。就是引进史实,然后议论,抒发感慨。忘了这篇的题目了。
关于历史文化散文的局限
讲了这么多好,也该说说局限了。
应该说,历史文化散文作为一种潮流大规模地涉足历史的后花园,力图通过
对旧文化、旧人物的缅怀和追思,建立起一种豪放的、有史学力度的、比较大气的新散文路径。这当中有人成功了,比如倡导者以前有余秋雨,以后有王充闾、卞毓方等人,他们所出示的话语风度,满足了许多人的文化期待。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写作题材的开拓所带来的问题却一直存在,那就是作者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触角无法到达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地请求历史史料的援助;甚至,在一些人的笔下,那些本应是背景的史料,因着作者的转述,反而成了文章的主体,留给个人的想象空间就显得非常狭窄,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还存在许多历史史料都有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问题。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有人说是戏曲而不是历史,历史只是留下“从故道还”四个字。但不管怎么说,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由汉中还定关中,是唯一的一次成功先例。四百年后,诸葛亮五次由汉中北伐,试图重演当年的历史,无一不以失败告终。我想对此我还是有写作的余地的。
    散文是个人的,独立的,它最怕落入一种公论之中。问题就在这里,当历史在为散文作者提供有力的支援的同时,也为他们设下了陷阱:由于历史的阴影过于强大,作家往往无法挣脱它的圈套和逻辑,最终只好臣服于它。在最需要作家发表史识,最需要作家表现出人性的洞察力的时候,作家的身影却淹没在历史那阔大的阴影里,这与文学所需要的独立而创造的品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历史文化散文作者的写作不是受制于历史(更不是简单地转述历史),而是以非历史的方式来面对历史本身,只有这样,他的写作才会贯彻出真正有价值的个人眼光和精神敏感。
  什么是非历史的方式?我想,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在野的文明,异质的文化,民间的传统”,它们可能处于历史的背面,处于常规历史的暗处,但它们却可能是最为靠近人性的区域,是值得散文真正用力的地方。如果说,历史研究主要是材料发现,那么,散文写作则应该是一种精神发现;这种精神发现又往往是非历史的,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只有它能有效地联结历史和作家之间的精神通道,也只有它能到达历史的人性深处。
    五、那么,我们怎么进行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呢?
进行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对大家来说我觉得是可行的,因为这个过程是逼迫
你学习积累知识的过程,是打开你眼界的过程,是拓宽你写作领域的过程。
要搞好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当然是注意积累素材,一是平时要多学习(对历
史文化不感兴趣的除外),二是定好选题进行写作时还要恶补,多收集、比较,这个我以前在讲积累和材料剪裁时都说过。三是要分析好,想说些什么都要想好。四是结尾要提气,写现代诗很重视结尾,其实散文更重视。四是要有自己的人文思考。我觉得刚才举例说的那篇散文《沈园》就不错,因为它站在人性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礼教。
    我们进行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实际上是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并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写作过程)中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这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丰富。
总之,历史文化散文的兴起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它没有文体与题材上的严格界限,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和技巧,就能写出一手底蕴深厚、神韵灵动的好文章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日快乐
后一篇:一些想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