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讲:分析语段作用

(2016-04-22 13:05:19)
分类: 中考锦囊妙计

第二讲:分析语段作用

 .考点解读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需要理解、分析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要能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出重点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可以有两条思路:一是看语段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二是选好分析角度,一般而言,可以从结构、写法、内容三个角度去分析作用,语段作用或者有其中一个,或其中两个,或三个都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术语是约定俗成的规范,可以根据需要套用。

二.考点呈现

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3.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三.考点突破

首段作用,切记:首段作用要顾后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持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旁影和孩予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 (选文有改动)

2.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

解题思路:分析首段的作用,一定要在阅读理解下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里是第一段,从结构上,看看是否总领全文、总起下文,是否点题?从写法上,看看是否设置悬念,是否运用倒叙,是否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否有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从内容上,看语段写了什么,是否是环境描写(因为环境描写的作用更丰富多样),是否对表现人、事、物有作用,是否有点明中心?所有的这些作用,都需要判断本段与下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才能确定。

答题模式:

在结构上,……作用;

在写法上,……作用;

在内容上,……作用。

参考答案:内容上,连用两个“又”字,说明商洛的核桃多是这样繁密,总能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对商洛核桃及经济发展的抒写。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 分。共4 分。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 ,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 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2.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

解题思路:没有提示分析的角度,那么不管是在文章的哪一个位置,都要朝多个角度去分析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多样性、完整性。比如第段,从内容上看,写出了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区别;从写法上看,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乡村篱笆的悠闲恬静,为下文写乡村篱笆作了情感铺垫;从结构上看,“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这是总起下文,引出下文。在作答的时候,最忌讳的是不看下文,就主观臆断首段的作用。

答题格式:

在结构上,……作用;

在写法上,……作用;

在内容上,……作用。

参考答案: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土篱笆的悠闲恬静;引起下文,为下文作者赞美乡土篱笆作铺垫(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中间作用,切记:中间作用重全局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问题1: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2分)

解题思路:中间段落中的一个非常常见的作用,就是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而言,直接要学生回答承上启下的题目很简单,命题老师在这一题的设计上稍微加大了一点难度,一是改变了传统的问法——说出语段的作用;二是没有直接说出承上启下(内容过渡、意思转折),而是要考生找出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思路变化”一词,暗含意思转折的意思,找这样的句子,一般要在从中间语段的首句(极少数情况下在语段结尾)来找,或者单独的、简短的语段。阅读上文后,便可知道第⑤段是一个这样的语段,尤其是“然而”一词起到了标志性作用。

答题格式:找相应的句子。

参考答案: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问题2: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解题思路:如果题目没有要求概括语段的内容,在作答语段作用题时,也要求概括语段内o容,这其实是从内容角度回答语段作用。分析了语段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分析写法上以及结构上的作用,这要求考生有瞻前顾后的全局观,也就是要思考该语段与上下文的联系。结构上,中间段除了照应前文外,一般承上启下比较多,很容易辨析,但是在答题时可以根据答题线的长短、分值的多少确定是否要稍作分析。中间段落在写法上的作用有:与……形成对比,衬托……,暗示……,先抑后扬,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叙事为议论、抒情打基础,议论、抒情为叙事张本蓄势,形成侧面描写,插叙……要注意的是,中间段的作用在答题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切忌泛泛而谈。

答题格式:

在结构上,……作用;

在写法上,……作用;

在内容上,……作用。

参考答案:

 “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分)  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2分);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分。若只答“过渡”、“承上启下”得1分。)(意思对即可)

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这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鸟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鸟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鸟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f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度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鸟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鸟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鸟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鸟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

“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迭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到鸟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选自《中学生阅读》)

问题:分析文章2-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

解题思路:分析连续几个段落的作用,可以不从结构这个角度去思考,一般而言,结构上具有作用的语段是单独的段落。首先可以概括这三个语段的内容,这里是交代最后一次转场的背景和乌尔达拉克辞职的原因。然后从写法上分析,这里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这样为下文写“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从内容上看,这样表现了父亲的勤劳、传统以及他在家的主导地位,也表现了“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但在父亲面前,没有发言权。

答题思路:

从结构上,……作用;写法上,……作用;内容上,……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插叙(1)。补充交待了最后一次转场的背景(1)和乌尔达拉克辞职的原因(1);为下文父子之间的矛盾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1);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1)(答出任意两点得2)

尾段作用,切记:尾段作用重瞻前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问题: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4)

解题思路:首先,“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的提示使题目降低了难度,因为这里已经很明确地提示了切入的角度。在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时,要联系前文,看看前文写了什么,与前文有怎样的关联,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前文描写了梅花开放时的形态并表明自己喜欢梅花。最后一段显然是在此基础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并照应开头第一段;在内容上,主要是对梅花的品质进行了概括,并升华了文章主题;由梅花的品质上升到了民族精神。

答题格式:

在结构上,……作用;

在内容上,……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梅花特立独行的风骨;内容上,深化主题,将梅花的精神升华为华夏民族的心魂和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4)

四.技巧总结

 

考点

位置

结构

写法

内容

 

 

分析语段作用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点题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与……形成对比,表现了……

运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本文的写作内容。

交代了……,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点明中心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中间段

承上启下(过渡、转折、承接上文、启示下文)

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衬托……

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或暗示、先抑后扬

运用插叙的手法,使得

交代了……,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景物描写的作用

 

总起全文

点题

照应前文

营造意境

留有悬念,引发思考

运用补叙的手法,让读者……

交代了……,描写了……,表现了……,表达了……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景物描写的作用

 

五.中考链接

母亲攒钱干什么

汤小小

母亲从来不要我的钱,还隔三差五地为我花钱,可是这段时间,她忽然对钱特别感兴趣。

她过生日,提前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不要买东西,就给她拿些钱当寿礼吧。反正怎样都是花钱,只要她高兴,拿现金就拿现金吧。她还经常找碴儿问我要钱。我不想做饭,到饭馆里吃了一顿,她知道后,一脸地不高兴:到饭店吃饭多贵呀,真糟蹋钱,还不如把钱给我,我管你一顿。我买了件新衣服,她知道价钱后,又开始数落:买这么贵的衣服干什么?你要是觉得钱花不完,就多孝敬孝敬你老妈。我出去旅游一趟,她也有诸多不满:路费多贵呀,景区的东西也贵得要命,下次别去了,有那钱,不如多回家几趟。

…………………………

而我,却一直不懂她,还常常在暗地里责怪她,怪她没事儿总要钱,不够体谅我,怪她给我丢脸,怪她俗不可耐。

我弯腰,仔细在每个角落里帮她寻找那笔钱,却在一转身时,泪水模糊了双眼。

《做人与处世》2014年第24

问题1: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母亲找他要钱的情节;写出了母亲前后的变化,表现了“我”的郁闷。

问题2: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内容上揭开母亲要钱的谜底,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升华主题。

 

晏殊:高处的一道暖阳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每每读这首《浣溪沙》,我都感觉到一种深邃的惆怅和无人言说的愁绪:是对美好事物的怜惜,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美好景物重现的希冀?还是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事变更春依旧的无可奈何?  

  晏殊能走上宰相的高位,不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不是因为他善于逢迎媚上,而是因为他品质端方、公忠为国、大兴学校、举贤任能,为开创宋真宗、宋仁宗两朝“百年无事”的“承平时世”立下了卓著功勋,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树了“功名千载” 的历史功绩。

  晏殊是“不负汉廷臣”的一代名相,更是一位才华卓著的文学大家。他文章赡丽,工诗善词,尤以词最为突出。他的词风格蕴藉风流、温润秀洁;气象雍容华贵、富丽典雅;语言精练浑成、珠莹玉洁,是开创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被誉为“宰相词人”。

(选自《江西日报》20141114日)

问题1: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总起下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问题2:选文第三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评价了晏殊,表达了作者对晏殊的赞美之情。

青枣香甜

王举芳

    二舅进城,给我捎来了一些枣儿,说:“今年的枣儿结的不多,大约是枣树老了。”

  是啊,枣树老了。我仿佛又回到了外婆家。

  我的童年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时候父亲在贵州工作,母亲一个人忙了家里忙地里,没有个清闲的时候。母亲是家里的老大,我是外婆第一个外孙,所以犹如“众星捧月”般被呵护着。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那时候只有手指粗,只能结零星的几个枣子,我是唯一可以享用的。后来枣树慢慢长大了,结的枣子也越来越多,而外婆家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因为舅舅和姨妈们都结婚生子了。

  我们慢慢长大了,上学了,只能放假的时候才去外婆家。那一年暑假,我和表弟在枣树下追逐玩耍,忽然,小表弟抬头望着树上的枣子问我:“姐姐,枣子不红好吃吗?”

  “不好吃,枣子红了才好吃。”我抬头望着树上的枣子,渴望能看到那“万绿丛中一点红”。

  外婆看看我们,不说话,她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打落下一些青青的枣儿,并不让我们吃,而是进了厨房一个个清洗干净,生了炉子架锅烧水。等锅里的水烧开,外婆把洗净的青枣倒进锅里稍煮,不一会儿,一盘煮熟的枣子放在了我们面前。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不熟的枣子煮熟吃那样香甜。

  外婆笑眯眯地坐在一旁看我们吃枣,嘴里轻轻地念叨:“一日三颗枣,不用找郎中。”有时候外婆把那些鲜绿的青枣洗净了炒了给我们吃,粘粘甜甜的,别有一番风味。

  工作后,很少再去外婆家了。但外婆每年秋天,都会托人捎给我们一些枣子。

  我对二舅说:“还是自家的枣树好,结的青枣都是甜的。”

  二舅憨厚的笑笑说:“哪能呢,枣树都是一样的,不到季节的枣子如果不经过特殊处理,是不会甜的。小时候你们吃的那些青枣,都是加了糖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香甜的青枣,是外婆用爱“催熟”的。拿一颗红枣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枣儿的香气中满溢着姥姥给于我们的温暖。

  而今,我已是人到中年,外婆家的枣树“老”了,我的外婆,也已是80岁的老人了。房子几经翻盖,而院中的那棵枣树却一直在,外婆说看到树上的枣子,就像看到了童年的我们。而我们吃着香甜的枣子却没有想到:外婆门前的枣树,已是风烛残年的模样。

                            ——发2014.10.4《番禺日报》莲花山 

问题1:文章第 段在结构与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由现实回到过去,在写法上这是运用倒叙的手法来回忆外婆与外婆家的枣。

问题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由写枣到写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思念之情。

问题3:文章第 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在写法上为下文写外婆煮枣埋下了伏笔,在内容上表现了外婆对我们的爱。

问题4:“催熟”一词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催熟”的本义是指想办法让没熟的果实成熟,或者说是加快速度使果实成熟。在文中是指外婆把青枣稍微一煮,青枣就熟了。

问题5:谈谈你对题目“青枣香甜”的理解。

参考答案:青枣香甜是指青枣青枣的香甜味道,在文中是指青枣在外婆的加工下成为香甜的枣,暗指外婆对我们的爱,以及“我”现在想起往事内心温馨甜蜜幸福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