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现代文阅读揭秘:段落的作用或意图

(2016-04-10 18:15:11)
分类: 高中教学设计

高中现代文阅读揭秘:段落的作用或意图

 

.高考核心题型

1.某段写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某段写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在某段用了很多笔墨写了另外的东西(物)?

4.小说开头第一段就安排某人物的外貌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5.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写某某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高考典型案例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2)强化(衬托)故事的叙述效果。

3)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2.小说开头 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1)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

2)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

3)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4)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以剧评结束。

3.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2)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3)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参考答案:

1)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

2)“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5.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1)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2)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3)引出浣花草堂。

三.答题技法揭秘

(一)开头作用

1. 内容情感上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2)渲染(烘托)某种(紧张、压抑、欢快、凄冷、阴沉的)气氛,奠定全文某种感情基调。

3)开门见山,表达作者对什么的感情(态度)。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

   

2.结构上的作用:

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2)总领全文,揭示作者的某种情感。

3)引起下文,为下文……(概括写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或为下文……(概括写出下文的内容)埋下伏笔。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表达手法作用:

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

4.构思作用:

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依托,相互照应。

(二)中间段作用

1)承上启下。

2)总结上文……内容,同时为下文……内容埋下伏笔。

3)对什么的叙述或描写,看似与主旨无关,实则为下文的什么内容(主旨)层层铺垫蓄势。

4)充实某方面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三)结尾段作用

1.内容情感上作用:

1)篇末点题,点明题旨,点明主旨,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主题)。或:表达了……情感,深化了……主旨。

2)发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惊醒(启示)或意在言外,留有思考的余地。

2.结构上作用:

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前后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四)插叙段作用

1.插入史实段作用

1)由眼前的什么人(或物或事)引发对历史的联想或反思,以古例说明今天的什么道理,或借古代的什么事讽刺说明今天的什么现象。

2)具有例证的作用,说明什么观点,或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3)如果大量引用文言名句或诗词名句,则有增加文章的典雅之美的作用。

4)如果插入的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故事),还有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

2.插入某一事件的作用

1)在内容上:说明了什么(概括该段段意即可),或表现人物形象的某方面的特点。

2)在结构上: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更好地表现什么主题。

3)在主旨上:表达什么情感。

4)在手法上:或与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衬托文中某一内容。

(四)引用段作用

1.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

2.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文彩。

(五)描写段作用

1景物描写段作用:

1)内容上描写出什么景物特点。

2)结构上有交代什么的背景,或衬托什么形象,或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或暗示着某种情节的发生,或象征着某种精神。

2.人物描写段作用:

1)交代人物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

2)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四.高考链接

(一)背水的日子(节选)

桃 花

怀念背水的日子。

一路咕咚、咕咚背回来的水多甜啊!

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沿上常年绿树葱茏。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背水,要清晨去。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问题:文章第一段十分简洁,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对此类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它和标题是否有联系,能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是总领全文,是引出下文,还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它对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有何作用?有没有运用修辞?其作用是什么?根据这些逐项对照,不难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总领全文;③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④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节选自《木车的激情》)

问题: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题目把“木车的激情”与“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对举出来,暗示解题须解说后者对照前者的原因。这种原因,应该从内容表达与结构脉络两方面分析。在内容表达方面,描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是为了衬托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的“激情”;在结构脉络方面,是为了引起下文。

参考答案: 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做铺垫;②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三)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取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问题: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引用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时既要关注上下文内容,又要注意引用的诗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从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①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2)“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3)“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任选两处作答,意思答对即可)

(四)夜宿乌镇(节选)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徜徉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②作者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


二、核心题组

(2010·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取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也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地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4.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①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2)“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3)“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任选两处作答,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涉及引用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时既要关注上下文内容,又要注意引用的诗句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可以从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角度考虑。

三、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 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之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做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作者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辑顺序组织全文,从中可见作者那高尚博爱的心、善良极致的心、豁达恬淡的心。

E.从本文中可得出以下启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多种生命共存的地球家园,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

答案 AC

解析 B项“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描写了老猫的特点,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D项“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辑顺序”错。E项“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错,文章主要说的是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了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6.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3)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作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常规的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写病重的老猫,考生分析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有表现文章主题等作用,结构上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7.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语生动形象,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2)语言朴实而不乏味,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率真而不失睿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考生对全文的语言特色有所体悟,可以从全文的语言特征、句式特征、整体的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8.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请结合全文探究他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恬淡豁达、参悟生死的博大的思想境界;(2)对动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识和感受;(3)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事中参悟出生命的本质,思维细腻,观察细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季羡林先生善于观察、提炼生活素材,主张坦然豁达的生命追求等角度进行探究。

 

 

 

 

 

 

 

 

 

 

 

 

4.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___________(4)2010年秋季高考试卷)

  【细解】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成为寄托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如“灯笼红”、“春声和春深”、“天目山”等,我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脉络和情感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教材中此类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欢树》、《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比较有趣的是秋季高考所选文本的标题这几年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而春季高考则通常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通常包含一个艺术形象,如“青石板”、“大雾”等,不过以句子为题意思可能更显豁些。即使标题没有包含某个核心“形象”,我们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它可能是一个物,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个场面等,如《无限玄机》的核心形象就是“围棋”。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