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慧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新乡市2011年市优质课一等奖 )

(2014-11-18 06:14:17)
标签:

情感

分类: 初中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新乡市2011年市优质课一等奖  作者:河师大附中 王慧慧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由文学评论家对鲁迅杂文的评价导入。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一、读懂一个句子;

二、品读一组词语;

三、感悟一种精神。

二、读懂一个句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章紧扣标题,多次出现了“中国人”这个词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含有“中国人”三个字的句子。

明确:

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    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③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④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二)这六个“中国人”指代的对象是否一样呢?它们分别指代了哪些人?

明确:

①(全体中国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③(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御用文人)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④(除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外的广大人民)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全体中国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全体中国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三)这六个句子在文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提示大家从驳论文论证思路的角度来考虑。

明确:

第一个句子,摆出了敌方的论点。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是由对方的论据推出的结论,也是在通过驳论证的方式在直接驳敌论。第四个句子是作者提出的观点,也是在间接批驳对方观点。第五个句子是由己论点得出的结论,同时批驳敌论。第六个句子是全文的结论。

(三)请同学们结合以上的分析说一说:文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题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

这句话贯穿了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思路更加清晰严密。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悲观论调,也体现了鲁迅对此的质疑和反驳。这句话还聚集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和事件直接放在了标题中,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鲁迅遣词造句的讲究。

三、品读一组词语

重点品读本文的第一段文字,感受一下鲁迅用词的妙处。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一)品读词语。

示例: “地”、“物”、“国联”、“神”、“佛”,这五个词看似是没有关联的,可是他们写的都是国民政府信的对象,由信地信物到信国联再到求神拜佛,信的对象越来越空越玄,自欺的程度也在一步步发展和加深。

请同学们找出本段中其他相关联的一组词进行品味和批注。(或者词性相同,或者意义相关,或者出现的位置上有规律)

明确:

 “总”、“只”和“一味”:“总”,指一直如此,洋洋得意又底气不足。“只”,指唯洋是从,依赖国联,把国联当成救命稻草。“一味”,指只能祈求神灵,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形象写出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体现出讽刺意味。

“两年以前”、“不久”、“现在”:写出了时间的变化,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自欺的道路上在一天天发展着,越走越远。

“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反复强调是事实,表明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现象、言论、愿望和做法,也为下文驳论证做了铺垫。 “也”和“却”含有对比意味,在对比中体现不满和讽刺。

“夸”“希望”“求”“拜”:这一组动词,它们体现了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变化,表现了他们一步步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体现出了不满和讽刺。

(二)指导朗读。

明确:首先蕴蓄好这种不满和讽刺的情感。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总”、“只”、“一味”等一些需要强调的字要重读;还要注意节奏的把握,比如“我们”和“总自夸着”之间要停顿;领起词的后面一般要停顿,比如“从”的后面要停顿一下,以便于下面语速的控制和情感的表达。

四、感悟一种精神

(一)回顾30年代初的历史。

(二)作者在此时写下这篇杂文用意何在?

(三)由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的一段话结束本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