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考锦囊四:文言文阅读学案——《送东阳马生序》复习学案

(2011-06-07 11:57:3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考锦囊妙计

一、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

2.作者: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二)、词语解释

1.常用词语:

①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

2.古今异义: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表趋向,执经叩问。

3. 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⑧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⑩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4. 词语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④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⑤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⑦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⑧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⑩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翻译: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的,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

2. 省略句:

①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 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旧又请教。

②(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翻译:(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

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翻译: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3.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4. 翻译: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四)、课文理解:

1.作者在学习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全文从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读书之难,求教之难,行路之难,衣食之难。

2. 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突出自己学习的“勤且艰”。 

3.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进一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概括了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二、直通中考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  叩:请教)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A)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跑(赶快)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待         

③媵人持汤沃灌(   浸泡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气味  香气     

4、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5、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7、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

答: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8、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言之有理即可。

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我的概括: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10、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扣问之难,路途之艰困苦,生活之苦。

11、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3、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4、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

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1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7、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意合即可)                                                                        

18、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19、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①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②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20、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21、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2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方式?

①尊师、应该谦虚(1) ②尊师方式应改,提倡平等交流

23、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

24、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意思对即可)

2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26、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28、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29、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记叙、议论     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30、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

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31、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32、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

答:“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

3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对比阅读

一、【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诚然,卿不朕欺。译: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2、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3、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二、【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三、〔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抄书)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治水失败)。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四、【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1、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联:宋濂借阅

共同特点: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

2、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3)

【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

3、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2)

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