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收藏—
《鬻子》注评
(揭阳林建南整理)
《鬻子》(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诸子百家丛书)旧题鬻熊撰,是一要内容体系善待考证的中华文化古籍。从出版的书籍看,鬻子现存才14篇,分上下卷,但体例相当不全,顺序无法理清。不过,仅存的这些篇目,已经比较清晰地呈现了鬻子的基本的思想观点,并且明显带有先儒的倾向,是一部入世治国的政治典籍。我们学习研究《鬻子》,对于深化对国学的认识,是有益处的。
鬻子卷上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
政曰: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而道谕矣。
南天浓茶注评:道,大道,揭示天地人伦内存规律性的大道理。道,忠,信,为君子立身处世的根本,故君子哪怕是“不见受”、“不能入”“不见信”,即不受到理解、不使人入耳、不受人信任,也不舍弃用道与忠、信。
大道文王问第八
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敢问人有大忘乎?”对曰:“有。”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鬻子日:“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忌。”
南天浓茶注评:文王问大忘,其实是怕忘记,正体现了高度重视。鬻子进一步强调,大忘最终体现为“知其身之恶而不改”,知道自己的错误还不改过,就象损害身体而不治疗一样,最终五劳七伤,那就危险了。
贵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昔之帝王,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其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神,而功最于吏,福归于君。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故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南天浓茶注评:帝王被称谓明君,都是因为能委任贤吏。君子(当官的人)被称为成功的,是善于调动民力。力生于神,原注以为借助天神鼓动万物,我以为不尽然,上古之时,借助神社与山川力量,有诸,但个中真意,应该是以“精神”为“神”,即民力的调动,凭借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意志,古兵法所谓“三军之志”就是这一点。功最于吏,帝王的度政施令,任用贤能,而不自为,功业之盛极,全靠贤吏完成。福归于君,实是权柄之旨,天下之功,最终归于帝王,于是帝王能王天下而不倾。其道昭昭,谓帝王行顺天之大道,其道首首,则言帝王之道,皆为天下之始,为天下则范。
这一篇的核心是“力生于神,而功最于吏,福归于君。”在国家治理中,凝心聚力是前提,用人得当的关键,而事业成功、人民得益、江山永固,最终使统治国家的人实现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这是一种民、官、君利益一致的论调,比起“民为贵、君为轻”的说法,没有那么高尚,而现实啊。“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则是本篇的“体用”,运用核心理论,联系五帝政治历史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就是按五帝治理国家的思路,让帝王以身作则并宣明大道,让官吏维护大道而不自以为功,让天下人民通晓大道而顺行大道,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这种政治思想,是儒家师法三皇五帝的思路的具体化。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南天浓茶注评:太平天下贤人不易被发现,因为人们循大道而生活,非圣贤匡扶,而秩序依然。乱世贤人显得难得,是因为此时非圣贤匡扶,则无法等到安定和发展啊。读这一篇(段)时,千万不要产生歧义,以为圣人在上不要贤士。要清楚,这一篇的关键,在于赞颂五帝三王周政,称颂他们行圣王大道,贤士闲逸安然呀。
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三
故日: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侧焉,忠信饰焉。民者,积愚也。虽愚,明主撰吏焉,必使民兴焉。士民与之,明上举之。士民若之,明上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随。政曰:民者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卿相者,诸侯之垂也。故封侯之土,秩出焉。卿相者,侯之本也。
南天浓茶注评:鬻子对“民”的评介很特别,认为是“贤不肖之杖”,很有客观性。他认为人民群众本身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什么,他们贤与不肖皆有之,而且一个“杖”字,更说明了“教之以贤则贤,染之以不肖则不肖”的“社会大染缸”原理。基于这个原理,我们治理天下的思路就明晰了。啊,要有贤人,才能使不肖之人受到教化或者约束,从而不表现出其不肖。“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侧焉,忠信饰焉。”此外,文中对于人民的情况,归责于吏,而对吏的评价,却听民之爱恶,这是朴素的考核吏治的思想,我想,这在今天,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由考核而对官吏评出等级,这也有积极的进步倾向。
鬻子卷下
曲阜鲁周公政甲第十四
政日: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南天浓茶注评:这篇简短的诫免文字,高度概括了统治天下的人可能产生的两大毛病:狂与惑。狂则骄傲自满,刚惶自用,以致于知道要践行的守则不能践行,知道要实施的事情没有实施,其后果是毫无政绩,甚至产生上行下效,风气败坏。惑则孤陋寡闻,好大喜功,以致于知道罪错还不能改正,知道有害的举措还不能停止,其后果必然会导致社会混乱。戒狂与惑,实在是对在上的人要时时提醒的重要事情。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二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南天浓茶注评:把戏无真,秀才无假!不肖和愚昧的人,他们从来都没有声明自己是不肖之人,但他们即使号称贤人和智人,而言谈举止还是要表现出其不肖和愚昧的本性,这是察人之要。
数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喾,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南天浓茶注评:这一篇是通过颛顼和喾的政治历史,强调治理国家一要遵循有效的经验,二要经过实践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称颂五帝之道,大道行于天下,故治理国家的人,只要承上启下,并不费力。
禹政第六
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堪,得轻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南天浓茶注评:这一篇是通过禹治天下而天下治的政治历史经验,指出治理天下成功,主要是因为得到不同的人才的辅佐。从这一篇中,我们可以看出鬻子劝谏周文王重视人才的思想。
汤政天下至封第七
汤之治天下也,得庆捕,伊尹,迫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二十七世,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封。
南天浓茶注评:这部分和前部分是一致的,再举一例,继续强调帝王治理天下必须取得贤人的扶佐和支持。
上禹政第六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磐,而置靶,以得四海之士,为铭于簨虚(音),日:“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事者,击钟。教寡人以忧者,击磐。语寡人以狱讼者,挥召(音,一种鼓)。”此之谓五声。日:“吾犹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南天浓茶注评:善听天下之声者,则天下之声得闻,而天下之士也随之而来。所谓同气相求。当然,这一篇所写的听天下之声,使用不同的打击器械,这是有夸张的。听天下者心,心欲听则声入耳,心不听则虽百呼而不知也。
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
夫国者,卿相世贤者有之。有国无国,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志,治者非一日之谋,而知所避。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凡万物皆有器,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南天浓茶注评:以除去天下之害为仁,以上同下之所好、上下相安(民不求而得所欲)为信,以上下团结一心为和,以教化与法令以天下谋幸福为道,并把为四者作为帝王治国的利器,这是一种多么高明的独特见解啊。为什么后世的学者,很少提到这些,而大言权柄。真王者,就应该深究鬻子的仁、信、和、道四器之说了。
汤政汤治天下理第七
天地辟而万物生,万物生而人为政焉。无不能生而无杀也。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人化而为善,兽人而为恶。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别,有别,然后有义,有义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数。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四者皆陈,以为数治。”
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南天浓茶注评:本段论说是正道家思想,认为政治是遵循天地自然盈亏和阴阳的规律,使天道得以正常运行,所以政治只是护卫天下之大道,自始至终都是护卫而已。后世称“政者,正也”,还是这个道理,但比较强调主观能动性,所谓匡正,也是使天下回归正道。
慎诛鲁周公第六
昔者,鲁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可失有罪。无有无罪而见诛,无有有功而不赏,戒之。封,诛赏之慎焉。”
南天浓茶注评:封是康叔的一个称谓。本文专记鲁周公对康叔的告诫,反映的是鬻子对慎诛重赏的态度,是一种重要的赏罚思想。“与杀不辜,宁可失有罪”,即使放走了有罪的人,也不错杀无辜,这是一种重视生命的重要的人本思想。“而无有无罪而见诛,无有有功而不赏”,强调的是执行赏罚的严肃性,诛无罪则没有正气,慢有功则兵不卖力,领导者一定要认真记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