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一些大户人家死了人,总想把丧事办得隆重些,显得气势。更有些人丁不旺之家,为不使灵棚冷落,雇佣流民乞丐扮作孝子贤孙,磕几个响头,嚎几嗓子哭腔,完事赏碗热粥,各得其所,双方都满意。时间一长,办事的一多,抹眼泪赚窝头的人就多了,逐渐形成了市场,于是就有了“哭丧”这个行当。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哭丧也不例外,哭出学问技巧的也能成为这行的头牌大腕儿。首先说,进灵棚就抢孝帽子,显得跟死者那么近乎,闻辣椒面呛几个喷嚏,顺势挤出两三行泪,喊一声天,哭一声地,见吊孝的登门,窜上前跪地磕响头真当亲爹死了------全套活儿干完,主人家一高兴,保证弄碗干饭蒯一勺大肉让其开开荤,外带赠孝帽子,拿回家,改缝个口袋,划拉点儿草根儿树叶荞麦皮一装,一家子轮流着枕,其乐融融。
再进一档次,除去以上流程,还要眼神活,遇见点儿突发事能挺身卖膀子力气。比如说,死者虽财大业大,免不了曾有“为富不仁”之过,人无完人嘛,可以理解。问题是,当初埋下的祸根早晚要了断,活着时候,仇家或是羽翼未丰,或是没得时机,暂且放了一马,如今虽说人死灯灭,但人死帐不烂,得给人家个说法才对,于是,就有人寻上门来讨教一二。但凡此时,丧家大都无暇顾及,又不能不接招,这回就要看“哭丧”的功夫了;头牌大腕儿这时就得比藏獒更凶猛,更护主,指哪儿打哪儿,上蹿下跳,呲牙咧嘴,咬不跑你、吓跑你,绝对为主家又立新功。
这趟活下来,累是累点儿,回报也丰厚,不但能撑破肚子吃猪肉炖粉条,还能蹭二两烧酒喝。酒足饭饱,孝帽子拿回家做枕头,再顺俩孝袍子,被里被面全有了,一家子挤在里面过个暖冬。
当然,干这行的不是谁都碰上好彩头,也有费力不讨好的,比如,丧家有内隐不事张扬,又不能把上门的“哭丧”赶跑,此刻再遇寻仇人,大都要息事宁人,免得揭出是非,只好委身说些好话,求得谅解。这时候,哭丧的要不长眼,不等主家解脖套就窜出去,麻烦了,孝袍孝帽子收回不说,干饭大肉也没了,碰上心软的主家,顶大掰半拉窝头,夹几根咸菜,打发了事。
“哭丧”这行自打解放就没了,流民乞丐都在政府安排下找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温饱没了问题,谁还乐意给别人打幡儿哭灵装孙子。不过,据说这两年又有人重操旧业,这行当又有点儿火,听说有人干这行还升官发了大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