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知道了,肯定很生气!

标签:
杂谈 |
全国近40%河水严重污染 水污染事故每年超1700
2009年6月18日,安徽省某化工园区,修了一条地下管道,污水每天从这里排放长江,污水有时是黑色的,有时是深红色的,不同化工厂排放的污水颜色不同。
审计署日前发布审计调查结果称,历经6年时间,投入资金910亿元,但我国“三河三湖”整体水质依然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据报道,2008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更有甚者,环境治理的资金变成了“唐僧肉”,5.15亿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挪作他用、虚报多领。
《经济参考报》称,水污染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危机,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战着中国政府的决策水准与能力。
[污染现状]
淮河的鱼类几乎绝迹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已经裸露无遗。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两年前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实在不断加重。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与黄河一样,扑向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无独有偶,尽管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可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思路失当]
边治理边污染,再投910亿元也没用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太湖水质却“连降三级”:从上世纪80年代的Ⅱ类水为主下降至Ⅴ类、劣Ⅴ类。当遍布太湖周边的上万家纺织印染、化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在为地方GDP增长作贡献时,污染物也在急剧积累。
与太湖的命运一样,巢湖、滇池也在当地政府和居民围网养鱼、围湖造田、建厂兴业的大发展之后,湖面萎缩,水质恶化。
近千亿元巨额投资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坦言,我国光注重水域治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流域管理,实现“水陆联动”,就难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治污体制和技术路线不改变,再投入910亿元也很难奏效,还是会边治理边污染。”王浩院士说。·······
如果污染真的像癌症晚期不可救药了,我还有一个很好的建议(我特爱提建议),建议各地领导、各级有关部门联手向中央政府要钱,要很多的钱----提议上马一个比三峡大得多的工程----把所有共和国版图上的江河湖泊都盖上盖儿---盖儿上建花园洋房······这样,即解决了污染让人看见的问题,还弄出许多土地搞开发——卖地卖房,拉动内需真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