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树头菜”
图文/陈俊文 
春意盎然季节,与几位好友到山中悠闲踏青。这时候的山里,树木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山花绽放,野菜——蕨菜、鸭脚菜、野芹菜、苦菜、鱼腥草……疯长。见到一位老乡,手持镰刀,在一株不高的乔木上,采摘树梢上的嫩叶芽,摘下之后顺手放入竹篓中。我好奇地打探:“这是什么?”老乡说:“这是野菜,叫‘门墩脑’,由于长在树头上,故有人又叫她‘树头菜。’”
野菜生长在野外山中,或田园,或小溪边的土壤中,还有长在树梢上的?我更加稀奇了。
曾读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楤木一物的记载:“今山中亦有之。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
。”药书中所说到的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的“鹊不踏”植物,是不是桂东老乡说的门墩脑或树头菜呢?
在微信里使用识花君进行识别。果然,门墩脑、树头菜是别名,学名其实叫“楤木”。因地域不同,她的名字喊法五花八门——老虎刺、鸟不宿、鹊不踏、刺树椿、刺嫩芽……
楤木是灌木或乔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分布在我国天南地北的山岭中,长在森林、灌丛或林缘路边。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从树顶上采摘嫩叶芽,就有了野生的树头菜。这种嫩芽、嫩叶,色泽呈淡淡的酱紫色,模样有点儿像香椿,不同的是茎上有刺,易扎手,嫩叶上也带嫩刺。
人们采摘回来,如何食之呢?

老乡说,方法很简单。采摘回来,先用清水冲洗嫩芽叶,洗净后放在砧板上,随心所欲切碎,放进锅中翻炒,挤干水分,待炒出香味、软塌塌时,出锅,与碗中的蛋黄、蛋清合在一起搅拌。接着,热锅下油,搅拌好的蛋液放进锅中煎,煎到凝固,一面微黄时,翻转另一面煎。有点儿像韭菜煎蛋样。煎好之后,放水焖。依个人的嗜好,做汤或煎蛋饼,放盐或放糖与甜酒。煮好之后,起锅盛入碗中。树头菜那扑鼻的香味哟,引诱人迫不及待地伸出筷子或调羹往嘴里送。树头菜,吃起来野味浓郁,清嫩可口,回味香甜,吞进肚中,好舒坦。

树头菜生长于山岭的自然环境中,吸日月之精华,取天地之灵气,不受任何污染,是纯天然的食、药两用的野菜。据了解,树头菜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食用,可消除脑力和体力的疲劳,强筋壮骨、滋阴补气。药用,可健胃利尿,活血止痛,对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近些年,山风摇曳的脆嫩树头菜,深受追逐野菜的食客们青睐,成了餐桌上的“宠儿”。美食高手把树头菜抬举到了“野菜之王”、“天下第一山珍”的地位。外地朋友若想吃了,可托桂东亲朋戚友采摘或到墟市购买,快递一二天就到了。试着煮,吃一次就会爱上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