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大禾糍
作者:陈俊文

桂东大禾糍,又叫“黄糍粑”,是桂东历史上流传悠久的一种名吃,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千百年来,曾以“桂东贡品”的面貌示人。桂东大禾糍的加工技术由家传形式传承,配方都相当保密。寒冬腊月,不少农家会加工,一家一个样,一家一种口味。
桂东大禾糍的加工,以产在无污染稻田的大禾米(似粳米)为原料,辅以山中的“黄泥柴”等植物烧成的灰制成的“碱水”浸泡,捞起大禾米,沥干后倒进饭甑里蒸熟,将饭甑端起放在一个架子上,将“碱水”均匀淋入大禾米饭中,直到饭甑底下漏水,大禾米完全吸收了碱水为止。随后将大禾米饭倒出晾开,稍微晾干后,再装入饭甑再蒸倒入石臼中,趁热使用杵槌磨搓,用力锤打制作而成。程序是:熬碱→浸米→蒸饭→喂碱→刹饭→打糍粑→蒸糍粑→擀糍粑→成形。成形用模子制成糍粑印或制成长椭圆、扁圆的糍粑坨。
因大禾米的质地半软半硬,熬制的碱水清香黏腻,所以桂东大禾糍吃起来软而不黏,清爽嫩滑,多次不腻。令食客吃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大禾糍使用“碱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清时期,有一对兄弟去山中砍柴,老大砍柴中起(xi)痧(方言:中暑)了。山里人对于起砂,自有一帖神秘的土方子——盐茶。岂料,弟弟这次熬盐茶,对比原配方,没用杉木,而是使用了黄泥柴,结果熬出来的盐茶,黄橙橙的,口味清香。哥哥吃后,病居然好了。受此启发,兄弟俩用黄泥柴烧成灰制成“碱水”掺合到大禾糍粑中加工,解决了昔日糍粑黄中带黑的情况,亮灿灿的桂东大禾糍粑就四面八方地流传开了。
桂东大禾糍的“碱水”,除了用黄泥柴外,还会使用粽叶、干稻杆、豆苗、老虎径、茶籽饼等可食用的柴草进行配方。为防止加工好的大禾糍开裂、变质,桂东人会使用天然碱水储存。
桂东沤江镇、寒口乡、寨前镇是黄糍粑的故乡。如今,三个乡镇与时俱进,为减轻劳动强度,有人采用了机械方式进行加工,但色泽、口感却大打折扣,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大多数家庭还是采用蔑制箩筐、粗箕、水桶、碓臼、打锤、木制糍粑印、蒸笼……等手工方式进行加工。

桂东人好客,请客时加工大禾糍的方法有很多,他们将糍粑切成一片片或四四方方的小块用于蒸、煮、煎、烤,放盐放糖完全凭自己喜好。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农家还会把小块小块的大禾糍粑插在竹枝上,置于田间、园边,以表示过麻雀节。有时将大禾糍切成一根根的条状形,用于炒,配上大蒜、油菜杆、腊肉、盐等。既可当主食,又可当作配料。有时还会用真空包装好,捎给远方的客人品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