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清明上河图》局部

李民族老师在介绍剪纸《清明上河图》
剪纸家李民族和他的剪纸《清明上河图》
作者:陈俊文
《清明上河图》以精细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的艺术瑰宝,是故宫十大镇宫之宝之一。被称为“中华神品”。平常我们看到家具、瓷器、扑克、火花等以该图为背景。而在长沙市剪纸艺术家剪纸精品桂东巡展上,我们见到的《清明上河图》,竟然是剪纸艺术作品。这令参观者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据该剪纸作品的创作者李民族介绍:该作品,横1200厘米,纵60厘米。为创作该作品,找了好几个印刷厂的图来构思,研究了二三年。后来,在创作中,他每天剪上10个小时,花费了10个月。也就是说,该剪纸作品花掉他3000个小时。剪好后,粘贴,还花费十多天。
李老师告诉笔者,他发现《清明上河图》有5个厂的印刷蓝本。这样一幅很长的画卷,要展现全景,需要好多张。而要把好几张衔接起来,创作剪纸,总感不如意,也就是衔接不上来。后来发现天津印刷的《图》,衔接得好些,可画面效果又欠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另几个厂印刷清晰的《图》,放大三倍,而把天津的作蓝本,两者结合进行创作。
李老师对桂东的参观者介绍,《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反映了北宋京城和京郊的漕运,特别是京城汴梁(今开封)的商业繁华景象。他说:“该幅画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百科全书。整幅画面反馈了作者一天,一百里远的路途上所见到的风光。从早晨两个驮炭的脚夫赶着驴车拉开画卷,然后,沿着长长的汴河逐步前行,到了《画》的中段部分,驮炭的人卸完货,准备去吃饭,店铺吃饭的人早已走光了。说明是午后两三点了。另外《画》后面,还有这么多的内容,最后,还有京城掌灯时分的体现。在剪和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趣味的东西。并在剪刻中,发现《清明上河图》反馈出来的时节不是清明。而是夏季了”。
李老师很激动的一一指着《画》解释:有一个“王家纸马店”,画面上没人买扫墓的祭祀用品。要是清明,肯定生意兴隆,不会这么冷淡;接下来就是货船大量往京城船载运送粮食,苦力者成队装卸粮食,应该是小麦或早稻收割以后的场景,清明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还有《画》中的人物有好几处用扇者,还有上身打赤搏的人,清明时节不可能,更何况是北方的开封;送炭人应该是为备冬送炭,清明北方的习俗不会备炭......李老师说,《画》以官吏催粮和商船运粮为主,把一路的景象穿插进来。《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应该是取意清明盛世,不是清明时节。
透过李老师的剪纸作品,我们看到剪纸作品精细,疏密有致,内容丰富。各种人物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有做生意的,看街景的,骑马的,叫卖的,乘轿的,问路的,背篓的,听说书的,端饭菜的,酒楼吃饭喝酒的,读书的,背货物的,放桅杆的,用竹篙撑船的,还有乞讨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茶坊、酒肆、脚店、肉铺......
店铺林立。还有寺庙和雄伟的城楼。运输工具有:客船、货船、驴车、牛车、马车、人力车、大平车、挑担的......
李民族是长沙市剪纸艺术家协会的副主任,对老区的关心,与长沙其他十位剪纸家来桂东巡展,旨在发扬光大民族剪纸艺术。他对剪纸艺术的执着和痴迷令观摩者钦佩。
李老师说,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故宫,没见过。上海展出过一次,用玻璃框框起,只能让人走马观花 ,《清明上河图》很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桥梁、船舶、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与李老师在桂东展会上的一席谈,不时被参观的人流打断。因李老师剪纸作品精美及语出惊人,受益匪浅。遂记之。

剪纸画上早上赶驴卖炭的场景

“王家纸马店”门前冷落萧条

剪纸作品上有打赤搏者

剪纸作品上有摇扇人

卸粮和船舶

图中底下是掌灯时分夜读者

赶驴卖炭者进城已是下午的时光了(图中部)

雄伟的京城城楼
京城繁华可见一斑

参观剪纸画展的人

右一为李民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