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w690/001J7Fpxzy6KRMFhIuA60&690
玛雅·安吉洛: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毕竟,玛雅·安吉洛笔下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种族的隔离和歧视已经不复存在,抑或是没有当时那样严重。但富有与贫穷的对立、强食和弱肉的冲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存在,它会在人们生活中设置了种种的区分,有时也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会让一些人不被当作“完整的人”,使他们往往处于被忽略的未端位置。
所以她的书,直到今天,也依旧能在我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
“他们坚强,他们心怀希望,他们不畏艰难,也不畏神明,唱出自己的歌”。
---- 题记
女儿周未回家,随手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并告诉我:“这本书你看看,也许你会喜欢。”
我走到阳台随手拉过一把椅子,八月的京城,天气依旧溽热难耐。阳光,透过窗纱斜斜的射进来,也打在淡淡的书的封面上。
当我打开这本《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那一刻,我就觉得我与玛雅·安吉洛联系在了一起 ----
尽管生活的背景不同,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活的年代不同,连肤色和性别也不同,但是在书中的每一页、每一段文字里,你都在她的人生际遇中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你的人的经历,你会在她的文字中与玛雅相遇,也仿佛看见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踉跄前行的自己。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这是一本自传,也是这位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1969年出版的第一本自传。
对于这个书名,玛雅自己给自己做了诠释:“笼中鸟放歌,因为笼中鸟,歌唱自由。”她在书中回忆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她在美国南方小镇斯坦普斯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成长经历
----
从孩提时代到青葱少女,玛雅不仅要与如影相随的错位和不安全感作防范、作斗争,还要勇敢地面对种族主义歧视、性骚扰和强奸等一系列令人惊恐的来袭。
她在早年的动荡岁月里,悲惨的个人经历令人同情和悲愤:三岁父母离异,八岁遭母亲男友强奸,后送给阿肯色州的祖母抚养,十三岁时回归母亲身边,十六岁成为单身母亲,并先后经历了三次婚姻。
这种遭遇几近影响了她的一生,不过到了晚年,她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爱自己、善待他人、变得坚强和阅读伟大的作品是打开心灵桎梏的钥匙,会给人自由。所以才写了这本被称为自传的文字,但我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人的成长小说。因为玛雅在这里改变了自传的写作方法,掺杂了小说的写作技巧,在人物刻画、对话和叙事中,把自己对种族主义、不平等、独立、人格尊严、家庭、性别和个人意识的觉醒揉合在了一起。
我很惊讶她有过这么多的人生经历,为了谋生,玛雅她曾做过妓女和厨子,但她从来没有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地哀怨自己是多么不幸。而是与音乐、舞蹈、表演和诗歌为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在书中,她常常用平缓舒和的语气,平缓而清丽的文笔,来诉说自己曲折而坎坷的身世和故事。也常常让我几次中断阅读而唏嘘感慨。
她在书中的最后一页,描述了自己十六岁时生产的过程和面对儿子时的反应:“我有孩子了。他很漂亮,他是我的,完全属于我,他不是谁给我买来的礼物。我独自挨过那段虚弱无力的灰暗日子,虽然受孕那刻离不开别人的恩泽,但谁也不能否认孕育的过程是完美无瑕的,他完全属于我,但我却不敢碰他一下。”
虽然此时,她成了一名十六岁的单身母亲,但她的文字诗意却富有力量,足以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并藉已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愉悦而又痛苦,它神秘而又令人难忘......
在她的家乡斯坦普斯,黑人和白人的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区,很多黑人孩子不知道白人长的是什么样,生活的什么样。玛雅在书中说:“生而为黑人是可悲的,我们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残忍地培养为驯服的绵羊,我们甚至可以安静地倾听别人嘲笑自己的肤色,而不作任何辩解。我们都应该死。我想我会很高兴看到我们全部死掉,一具具尸体堆在一起......
作为一个物种,我们面目可憎,我们所有人。”
非常理解玛雅此时的心态,要知道,一个人的肤色自己从来不可以选择,但自尊应当是每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它很神圣,不容任何人沾污,而生活在那样一个人的自尊和尊严屡受打击的时代,无疑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所以,玛雅在书中也仰慕那些黑人中的江湖人士,因为他们能替黑人出气,报复了那些欺诈黑人的白种人:“在二十世纪的转折点尚未到来的岁月,这些生来黑皮肤的男人,原本毫无疑问要被时代碾成无用的碎末。然而,他们却以自己的智慧撬开了紧锁的社会之门,他们不但在‘游戏’中变得富有,还获得了为同族人复仇的快感。”
但是靠这种快意来在生活中生存是不够的。快意只能持续一时,而在更长的时间里,黑人不被当作“完整的人”,没有自我意识,不管是在社会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他们恐怕只是符号和陪衬而己,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
---- 他们永远是粗鲁健壮缺少头脑的黑汉子,只会偶尔在白人小孩面前示范一两手绝活;永远是忠心耿耿的胖女奴,在白人小姐为情所困时,在围裙上擦擦手,替小姐唠唠叨叨地吐槽。
记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说过:“爱并非为自身寻找欢愉,也并非只对自己本身关注。它尽量地抚慰对方,并在地狱的绝望中,建造了一座天堂”。
我想,玛雅的文字,它传达出一种生命不息、奋力前行的力量,显示了她强大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对生命非比寻常的感悟,从而让人们在生活的苦难中看见遥远的天堂中的美好。
这是一个内心多么强大的人,强大到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一律视为草芥,强大到对生活中的种种打击,总能舔干身上的血迹含泪上路前行,因为她有足以强大的爱来滋养,爱,就是玛格丽特“成长”的养料。她说:“对爱与憎的区分最初也是在早期的那个环境中形成,并永久地充当着是非评判的标签。多年之后,在小镇成长起来的人们离开了故土、苍老了容颜,甚至连谋生手段、进取之心和生存目标都不再与从http://s15/mw690/001J7Fpxzy6KVmmRpdcce&690前相同,但不管他们戴着怎样的面具,那后面依旧是一张孩子的脸。”
一张孩子的脸,那该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图画啊。
那些图画,那些图画上的人,构成了玛雅灵魂中最坚实的部分,也构成了《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这夲书最丰富的部分。
此时,我抬头向窗外望去,暮野已经悄悄四合,远山和近树也都站在朦胧中沉默不语,而玛雅仿佛是那样真切的站在我面前微笑。
她的文字,不是道德讲坛上的说教,不能解惑;不是微信上的心灵鸡汤,不能解渴。她只是以她的文字和经历告诉我们 ----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内心的强大,才能磨平生活的磨难,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玛雅,我们生活在两不相及的国度,今天,只是因为灵魂进驻了不同的躯体。
让我用玛雅·安吉洛的诗来结束我的文字:
带着无名的恐惧
笼中鸟歌唱着未知
却渴盼已久的事情
在遥远的山的那端
它的曲调会被听到
因这歌声以自由之名缭绕
另一处的轻风
吹拂在自由之鸟的记忆里
微风在哀鸣作响的丛林中川流不息
肥胖的蚯蚓守侯在清晨明媚的草坪上
它以自己的方式
为这一片天空命名
梦想的坟墓前
笼中鸟踽踽独行
它的影子发出了噩梦般的呐喊
翅膀被剪去
双脚被缚
它只余下歌声
敞开喉咙唱吧
玛雅·安吉洛简介:美国诗人、作家、教师、舞蹈家和导演。生于1928年4月4日,在南方小镇阿肯色州的斯坦普斯度过童年,后移居旧金山。玛雅的经历传奇,曾从事多种职业,为反抗种族歧视,她成为旧金山的首位黑人电车售票员,并投身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事业。1993年,应邀在克林顿的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清晨的脉搏》。曾为维克森林大学雷诺兹讲席教授。
1969年出版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玛雅最重要的作品。玛雅获得包括三次格莱美奖、美国国家艺术勋章、林肯勋章、总统自由勋章在内的诸多荣誉。著有数部诗集,其中《在我死前给我一口冷水吧》获普利策奖提名。2004年,兰登书屋出版现代文库版《玛雅·安吉洛自传合集》。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玛雅·安吉罗辞世,享年八十六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