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壬辰书札之三----灰树:其生也蓬,其命也勃

(2012-08-18 06:01: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观点视野
 http://s15/middle/5e59114btc611cda1528e&690
                   《灰树》蒙德里安作1912年布上油画78.4X108.9厘米
                   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
 
壬辰书札之三----        
               
           灰树: 其生也蓬
其命也勃


   

   我长久地注视着这幅一百年前的画,以至于对北方清晨悄然潜来的大雾毫无察觉。
   虽然生长在自然界里,植物中的树是不分国界的,但是,我仍然觉得它是一棵来自异域的、外邦的树,它与传统的中国画中的树不同 ---- 这棵树随着光线的变化,树的形象会完全地消失在网状的线条中,能使人获得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说,树的形象已经渐渐的淡化,抽象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的感觉会在树枝的弧线和大块堆积的背景中游弋。如果没有灰树这个名字,人们很难猜测蒙德里安画的是什么,是夏天中的水波还是冬日里的窗花? 抑或是树在两者中留下的影子?其实,画的是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线条生动地为人们提供了在视觉上可以无限想像的空间。
   
  
   对于绘画,我不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公干到京,见《北京晚报》上有一则消息,说中国美术馆有一罗马尼亚画展,有科尔内留·巴巴和格里高莱斯库等人的画,我毫不犹豫的把只有半天的逗留时间,将其消磨在美术馆的画展里,我那时还是一名来自大山深处普通的士兵,穿着解放牌军用黄胶鞋,尽管对两位画家一无所知,只是有些诚惶诚恐地站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只是想给自己愚钝的精神世界里注入些灵气,多少受到点儿艺术的熏陶,当然也有几分附庸风雅的况味。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觉得,绘画是一种艺术, 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在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是一个捕捉、记录以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是画家展示主观上自我的方式,并作为表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
   好像王小波说过:“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 我以为,一个人无论他(她)多么优秀,如果身上缺少些艺术的养料,这样的灵魂是不是会有些枯槁?

 
   而蒙德里安的这幅画,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多年来我的这些想法。灰树,正是以它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站立着 ---- 叶子已掉落光,弯曲的枝干不再年青,枝条分外粗大,即使是夏末初秋,灰树也是这样以光秃的形象在彰显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画家之所以忽略树的叶子,把焦点集中到了树枝与树枝,以及树与其它物象之间的造型关系,正是以这种高度抽象化的图形来告诉人们: 没有阳光,也许阴冷,但这棵树不滞延、不旁骛、不轻狂、不彷徨,在毫无生气的世界里,只有我站在这里,如同什么都没有来过,什么都没有发生;它又好像一位长者在告诉你,生活中的逆境,那些不愉快的人生际遇一定会像窗外的大雾一样,迟早会在风中逝去。
   我听得懂,这正是灰树的语言。
   喜欢这棵灰树,它不阳光,缺乏色彩,却在以其生命的坚毅,在支撑着我的精神世界。
 
 
   我与灰树的对视还在继续 ---- 我们在秋天相遇,眼神纠缠而心灵交汇,从内心深处不时萌动着想对灰树说,也只有灰树才听得懂的语言: 你成为灰树之前,你的年青岁月是怎样走过的? 是不是也曾懵懂轻狂? 是不是也曾历尽坎坷和沧桑? 不过,这些对于我们彼此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与这样的一棵灰树能够相遇,它不惧怕即将到来的冬天的凛然,枝干撑满了整个画面,全部扩张了到画框,如同画框把树剪切在它所困绕的空间里,但仍在努力的把厚重的雾和低沉的霾撑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碍灰树的生命力,在压抑而又令人窒息的空中,我能听到灰树心底的呐喊: 我还要生长。
  

  

   看着灰树,窗外的雾渐渐淡了些,天也不再那么暗了,灰树还是一动不动肃然严厉的站在那儿,它如同一个五十岁以上的男人,如同是一个经过无数生活磨难而不失刚毅的男人 ---- 脸部的线条棱角分明,目光深沉而专注,心中充满了生活的感悟,尽管命运多舛也从不把头低下......
   灰树伸展的枝条,我又觉它生长的很成功,但绝不肆意的张扬而在谦卑的弯着。而我在前一天的傍晚,正在人行道上,边走边翻看着当日的报纸,一阵粗暴的喇叭声在身后响起,打断了我的浏览 ---- 一张令人厌恶的长着痘的马脸和一辆新款路虎揽胜出现在我回头的视线里。人,我是知道他的, 长年混迹在珠宝玉石界, 不知怎么混上了人大代表和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而他这种逐人占道停车的行为,已经为他的身份大打了折扣,小人得志都是这样一付德行,往往都会从细节上体现出来。
   做人如同做树。   
   

   我曾在博文 男人当如树,站立天地间 》中表达了我对树的情结同时还用树比喻过男人:“树是唯一永恒地朝向天空的自然元素它们的枝叶在四季轮回的岁月中以它自己的方式不疾不徐的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并且会如影随形地出现在我行走的生命中...... 就其我个人来讲可能一辈子都成不了什么树。但是我会把树看做是一种偶像、一种精神、一种思想,着意以它的形态来恣肆地写意我的生活。”
   “觉得树这种植物
的确能代表男人某些优秀的品质但是觉得男人中还有相当一部份类似灌木的一类: 猥琐、鄙卑、苟且行鸡鸣狗盗之事当然也就称不上什么树。因为我身为男人对男人深有了解无意去贬低同性而表白和抬高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优秀的男人的确有但不多。有相当一部份在平庸中生活的男人在权势、金钱女人面前都有程度不同的缺钙和软骨更有一部份男人功利、猥琐、肤浅,好吃喜性无责任感从内里到外都不卫生......”。


   

   雾,渐次退去,晨光一点点透过云霭,散落一些温暖的光斑,天也不再那么阴沉了,灰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它还是不动,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它似乎在告诉你 ----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生长,不论死亡,不过都是生命的表象,而精神上的生生不息,才是人们内心执拗的追求。
   一幅画作的成败,色彩无疑是重要因素,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正是大胆地选择了白色和黑色的混合所产生的灰色做为基调, 因为灰比黑隐蔽、内敛、朦胧、低调,又不像黑色那么硬,那么鲜明刺眼而更有弹性,所以它比黑色更有潜在的力量 ---- 它是退一步虚怀若谷的海阔天空,它是不动声色的内敛深沉,它是一笑了之的包容大度。
   我好像一直对绘画包括诗歌,认为评价人大多的感受和阐述,多是些溢美之辞,是来自主观旳臆想,而不是其作品本身要说的话,时常觉得评价的对像远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蒙德里安的灰树,这次却是一个例外。
   有人说:“除了蒙德里安,还没有一个非立体派画家,画过如此令人信服的立体派作品。”此言真的不谬。
   灰树,其生也蓬,其命也勃,以其生命的蓬勃,就是这样的站成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