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的江湖----始于课桌

(2012-05-05 06:45:11)
标签:

情感

分类: 真情实感
                           http://s9/middle/5e59114bhbf2829322878&690
   照片中右边这个人,是我父亲。那是一九八四年的秋天,六十三岁的时候,去吉林长春参加原新京医科大学(现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友会时的照片。
    据拍摄
者我的母亲回忆说,当时父亲他们一行人,在校长的陪同下(也是下届校友),来到了他们四十年前读书时的教学楼和教室,他们不用任何人指点,都准确的找到并坐在了当年自己的座位上,包括左后两位日本同学也是如此。
    父亲显然很开心,也很感慨,因为,他重逢了当年与他亲密接触了四年光阴的课桌......
      


              父亲的江湖 ---- 始于课桌



    女儿寄给我一个容量超大的移动硬盘,告诉我说家中的照片,放在影集里爱泛色,放在电脑中不安全,可以把所有的照片先扫描在电脑中,然后再倒进硬盘里,不但能确保永不丢失,还能传代。
    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上千张照片,一张张扫描,的确有些单调和乏味。但是在扫描仪“吱吱”工作的声音里,却能断续的勾起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
    我正是在这一大堆照片中,发现了父亲的这张老照片,并且,它引起了我的兴趣 ----


    江湖,这个的词语,如果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应该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很险峻、很艰难的人生旅途。而父亲的江湖在十八岁前,他不过是一个乡下孩子,不过是一个光着脚念了小学和穿着布鞋读了中学的穷小子而已。
    而十八岁后,考上了新京医科大学(现白求恩医科大学),在当时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方圆几十里的乡下,绝对是一件轰动的事儿,毫不亚于科举时代的中了状元。为了学费,爷爷卖掉了八间土房的四间,卖了正在长大的三头猪。至此,父亲的七个弟弟妹妹,都没有一个进过一天学堂,也因此造就了七个文盲和一个大学生 ---- 乡下的习俗是要供老大念书的。
    所以,我说父亲在省城长春的大学生活,才是他江湖的开始,而这个开始,正是始于课桌,所谓课桌,读书也。


    我在《老父如書的博文中曾这样写过父亲:“他会从学校本来就不宽裕的伙食中,节余下几个玉米面窝头,同时从教室里捡回几截铅笔头攒着,到周未时一起带回家给弟弟、妹妹们分享。从永吉县城到家里那个名叫“后八里”的村庄有十八里路,他舍不得钱坐车,也没有钱坐车,只好脱了鞋光着脚走路,生怕粗砺的乡路磨坏了一年只发一双的鞋子,走到村口时再把鞋子穿上。
    家里虽穷,父亲的书念得却很争气,小学、中学、大学,无一不是优等生,四十年代初,考取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虽然是官费留学,但祖父全力反对 ---- 因对日本人全无好感,一气撕了父亲的录取通知,父亲的留学之行只得作罢。”
   “文革”期间,父亲常常暗自为此庆幸,觉得祖父一定有先见之明 ---- 有留日的经历,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多次“运动”中,得被“折腾”多少次? 能留条活命就不错了。
 

    父亲毕业后,先是在吉林省立医院就职,在那里结识了从沈阳(旧称奉天)来医院当护士的母亲,俩个人认识大约一年多就结婚了,当时他们是医院中让人羡慕的一对伉俪 ---- 父亲高高瘦瘦有一米八的个子,一派学者之风,母亲将近一米七,端庄娴静且有些古典之美。
    但院长对母亲的貌美却觊觎已久,为避其骚扰和麻烦,他们俩人只好投奔到在哈尔滨铁路医院当医生的成吉同学(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当过院长),在那儿继续从医。
    当时贪腐成风已成世道,院长伪造名册,大吃空饷。父亲年青气盛,在家中聚集十几名年青医护商议罢工,不料隔墙有耳被人告发,当即被院方开除并报了警署,夫妻俩人只得星夜逃离了哈尔滨,辗转流落到了沈阳。
    四十年代的沈阳,战乱不已,民不聊生,因求职无门,生活无着,父亲在中街摆过地摊,卖上些鞋带、鞋垫、牙粉、肥皂之类的东西,后才在国立沈阳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前身)谋上一职,薪水不过是每月五十斤小米。
    父亲总是认为,人有薄技在身,总能行遍天下。
    而我却深深的以为,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必定是和国家的兴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纷战不止,民生凋敝的社会里,其个人的命运不会好到哪去。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则常想,所谓的知识能改变命运,大多都是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达到立学、立身的目的,因为许多知识,基本上是从书中得来。
    不过,读书也应该要趁早,年老时读书,就不如年轻时读书,有改变命运的功效那么显著了。父亲如果不读书,充其量不过是一辈子都在乡下种地的农民而已,我的女儿如果不读书,也不过是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女工而已,而我只读过正规小学五年,至今连写博客还常有错别字,到了这个我年龄段,书读的再多,就算是“破万卷”了,命运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时常有人问我:你们全家人都在卫生系统工作,上有卫生局长,下有医院护士,你为什么不学医? 我觉得问得挺有道理。
    年青时从插队到当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里面 ----  在“文革”时期,我这出身中农的“臭老九”家庭,受尽了打击和岐视,连秋天排队凭户口本买大白菜,都要“根红苗正”之家先买,轮到我们这儿,早已剩下菜帮、菜叶了。
    父亲常常感叹“师不如长”,因为他医院的一个厨师,通过“造反”,居然也弄了个院长当当。所以,遇到儿子有当兵的机会,自然也就有了改改“成色”的想法。
    当我入伍半年后因公差回家,一身戎装很威武的出入家门时,红彤彤的领章和帽徽,把父亲的脸也映出了些许光彩。
   

    选择从军而未从医,也不是等于就没机会了。入伍后,部队选卫生员,连队有两个名额,因我的家庭医学背景,连队推荐了我,一般说来,部队卫生员只是门槛,先跨入后,再通过培训或进修就可以成为医生了。
    而我的想法却不在于此,自少年起,心中总是认为男人应该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铮然之气,铁马金戈、驰骋疆场,才是我心之向往的有抱负的男子汉生活。而一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若穿着白大褂在走廊和病房里逛荡,每天捧个托盘扎针、换药,与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女兵为伍,实非我愿 ---- 我找到连里,取消了我的名额。

   
    我看过父亲写的病例,一手工整的字体,从不像现在的医生,以龙飞凤舞天书般的字体来炫其学识的精深。他写的“医”字,爱用繁体。我曾问其详,父亲告诉我:“醫”字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知识的知(左上)投药的投(右上)及酉。知,代表全面的知识;投,乃指投药,古代将施药称为投药;酉形容酒,古代中医以酒为药引。所以“醫”字,望字生义可解释为:疾病因药物投放得当而见起色。
    父亲虽为西医,但修养、济世、学识不一而足。他常借古人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小医且医病,大医则医国”。并说孙逸仙,周树人皆是此中范例。
   

    医者,应是有良知、有良心之人,医生,该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但当下医疗体制广受垢病,医生道德缺失和下滑,这些应受尊重的份重自然减轻了不少。姐姐对我说,他们医院的外科大夫,做心脏支架手术,用一个支架即可得回扣二,三千元,但这还不够,他们还想方设法推荐病人要多用几个 ---- 一个月就有数万元进帐。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谁也无法改变事实。
    就此来说,前不久的哈尔滨弑医案,那个医生死的虽属无辜,但就其医界整体而言,我看多死几个,也不足惜。
    父亲临终时说过:“我当了一辈子医生,没收过病人一分钱,心安了。”
    面对当下医界无良,我心不安。
http://s10/middle/5e59114bhbf28160dd689&690

    再过几天, 就是父亲去世二十周年
的忌日了。这些文字,从小处讲,是纪念我的父亲,往大了讲,是致敬那一代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此时, 我长久地注视着右边的照片, 那是他和他同学在他们当年所在的日式教学楼前的合影, 后面墙上挂着的牌子分别是“吉林省植物学会”和“吉林省动物学会”。只是, 光
阴不再,岁月无情,照片上的老人们大多已经作古, 这座暗红色楼房, 估计也不会存在了。
    往事, 既模糊而又真实, 时时的伴
随着回忆和思绪来造访你, 这些老照片
便是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