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主要有什么特点?
(2010-05-12 19:33:39)
要而言之,“八股文”是一种以儒家“四书”为题目的议论文体。它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言”:另—个则必须按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去行文,其中包含较为固定的对仗规定,即常说的“八股”。“八股文”的字数有限制,各个时期不同,一般低于一千字。
“八股文”的标准结构范式,共有十个部分:
1、“破题”。
“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它可能是—段原文。也可能是截取的不完整的文字,甚至有前后文字截断,然后拼接起来当作文题的现象。这也正是戊戌变法时,很多有识之士痛斥“八股文”的弊害之一。所谓“破题”就是文章起首必须用二句话,把经文原来的“题字”、“题意”破解开。如果不破,则称之为“骂题”。“破题”不一定用偶句。
2、“承题”。
因为“破题”仅仅两句话,很难将题意解释得完全、清楚。所以,“承题”,即是承接“破题”,继续将“破题”之意引申、发挥,以使其明白、晓畅。通常只用四五句话,不可过长。“承题”亦不定用偶句。
3、“起讲”。
又叫“小讲”,亦即开始进入议论的意思。通常用数句或十数句话即可。具体写法很多,一般应注意分为起承转合,或正反开合等步骤、环节。所谓的“起承转合”,实质上要求的是作者的思路要合乎逻辑规律。起、承、转、合,不过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至于,对写文章的老手来说,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规范。“起讲”不限用对仗,语言全部为散文也行。
4、“领题”。
“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截取的文句。形式上可能是一二句话,也可能是—大段话;内容上可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也可能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因此,这就需要作者用“领题”来廓清文题的界限,向后面的议论过渡。“领题”多用散文,不用偶句。
—般写“八股文”会遇到三种情况:其一,题目所引的文句,前面还有上文。故而,“领题”就要求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说起,用几句话引“领”到本题上来。其二,题目文句之后还有下文。“领题”就应或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串到下文的末句,点明末句之字也行,概括末句之意也行。总之,要划清题目涉及的经文界限,起到向本题题旨过渡的作用。其三,题目文句没有上、下文。那么,笼统地讲一讲本题的中心论点即可。
5、“题比”。
又叫“起比”。所谓“题比”,即是就题目文字的前部分所拟的偶句。它是“八比”的第一对偶句。通常用四五句,或八九句,两比的字句必须相同。一般讲,“题比”要把文题的“正义”,即中心论点留给下面的“中比”、“后比”去论。因此,。又称它为“起比”。
6、“出题”。
所谓“出题”,即是在“领题”的基础上,须将题目原文全部点出之意。实际写作,如果此处不点出,就要在“中比”全部点出。“出题”多用散行,不作偶句。
7、“中比”。
所谓“中比”乃是“。八比”的第二对偶句。通常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是发挥题目“正义”,即中心论点的地方。长短无定式,一般情况,它要长于下面的“后比”。如果,“出题”未将题目全部点出,“中比”则必须出齐。如果,“中比”不作重点段。那么,下面的“后比”就必须承担起发挥“正义”的功能,成为全文的重心。总之,“中比”和“后比”应处理成论述的“文腹”,或前或后,必须有—个充作重点段落。
8、“后比”。
它是“八比”的第三对俳句。长短亦无定式。主要看“中比”而定。通常,“中比”长,而“后比”短。然而,倘若“中比”未作题目中心的论述,那么,“后比”则当承担此任,成为全文的重点段,它就比“中比”长了。
9、“束比”。
所谓“束比”,即收束之意,它是“八比”的最后一对偶句。如果,前六比意有未尽,则用“束比”结束一下。
“八比”乃是“八股文”的完整格式,而多数的“八股文”其实仅写六比就足够了。通常,“束比”宜短不宜长。
10、“落下”。
所谓“落下”即是落到文题下文的意思。“落下”并非必备的部分,有无均可。通常它是在文题经文尚有下文情况下,延及下文来作全文结束;倘无下文,则或推阐余波,或自行作结也行。“落下”多为散文,不用偶句。
以上结构不是每篇必备。其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比”、“中比”、“后比”七项,不可或缺;而“出题”、“束比”、“落下”三项则可有可无,自由处置。所谓的“八股文”,虽然以“八比”为其结构的完整模型,然而,实际写作并不拘泥于此,由于“束比”不限,所以写六比较为普遍。而多者可达十比、十二比、十四比、十六比、乃至二十比;少者,如遇到单句经文之题,偶尔也有作两大比、三大比的。假设写两大比,—横说,一竖说,各树一意;三大比,一说过去,—说现在,一说将来。这样也是可以的。具体情况,全视文题而定。
由此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它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框架,它规定全文框架须由七个必备部分,三个灵活部分构成。二是论证逻辑,它潜含于结构要求之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到“八比”的发挥“正义”,最后以“落下”作结。其实,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个一般论证过程的具体化、模式化。三是语言形式,文章须由散体与偶句错综编排,“起比”、“中比”、“后比”是必备的修饰,其他则不作定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