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藏书之十八

(2023-12-31 09:40:33)
标签:

读书

文化

情感

历史


题外话(读书札记)

邵东轻工业局退休干部尹光伟(当时已经87岁)先生送我《愚斋诗文联稿》,我喜欢捧读。个中文字平易近人,流畅鲜明,清新雅活,用时髦话说,接地气。

杨茗芳老师的《茶香寺集》里每首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别有天地,令人亲历其境……

张阳松老师的《诚明书屋集》中的一些诗读起来就让人很费劲。例如该书中的《偶成》:

“往事悠悠说不遑,西施事迹更茫茫。朝来试问梁间燕:曾记吴宫响屧廊?”

读完一遍后,让人“悠悠”,也“更茫茫”。二十八个字中就有一个生僻字,多个典故。要想理解这首诗和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境,就必须翻字典或上百度去找生僻字;也必须查资料翻史书了解这些典故,一番折腾下来,头都大了。在快餐阅读的时代,可能没有很多人去读这样的诗,尤其是年轻人。

张阳松老师的《诚明书屋丛话》中有“自题拙编拙著联”:“几十年来,曾无废晷;若干载后,定有知音。”我想,若干年后,这样的知音恐怕较少,是知音的话,则是那些研究古典的专家及爱好者。

我知道,一首古诗词,包容量很大,在很短的篇幅里要写古往今来,要叙事描景,要抒怀咏志,是要用一些典故的。但用多了,尤其是生僻字,要查字典,麻烦!张老师的《溪边漫步》四句二十八个字,就有两个生僻字。

我从读书时起,就害怕、敬畏古文,一直到现在;我不懂平仄不通韵律,面对古诗词一脸茫然。因此我不亲近古典,看到“古典”就头大的缘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