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成屋,108间屋——我的故乡我的家之14

(2020-05-22 07:08:21)
标签:

故乡

历史

情感

天成屋,108间屋——我的故乡我的家之14

荫家堂,天成屋,都有百零八间屋。

多少古迹濒消亡,我为老宅鼓与呼。

荫家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成屋”却荡然无存。

杨桥的荫家堂和流光岭的笃庆堂(又名天成屋)都有108间房。这两座豪宅我有幸都游览过。

2016年清明期间,老同学自武汉回,在县城的同学邀我们陪同远方来的客人。我们于县城小聚后驱车去参观荫家堂。

我在笃庆堂读了一年小学。1953年,我在流光岭小学启蒙,启蒙老师是我大姐,小学就设立在笃庆堂内。当时,笃庆堂在我心目中是一座神秘莫测并阴森恐怖的城堡,因为我听到过笃庆堂发生过鬼怪的故事。

在此之前,流光岭区公所和流光岭区粮站也已进驻笃庆堂。流光岭小学和流光岭区公所只占了笃庆堂西北部一隅,其余房屋皆被流光岭粮站所利用。

赵世荣先生曾在流光岭当过区委书记,他的回忆录——《浮生略记》里说了笃庆堂,说得详细,我读得仔细,本文也引用了他的一些内容。

赵世荣先生后来担任过双峰县委书记、娄底地区行署专员,最后调入省会长沙,在“省府幕僚”(赵世荣语)位置上退休。

笃庆堂占地三十亩,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比荫家堂多四千平方米。这座豪宅雕梁画栋、飞檐凌空、金碧辉煌,花台水榭、楼阁长廊、曲径通幽。笃庆堂很庞大,也很豪华。

笃庆堂整个建筑用的石料不计其数,石础、石坎、石头窗、石头门框、石头围墙、石板晒谷坪等等。其中石雕是一绝!单正厅内那两条石雕长凳,由整块巨石雕琢,重两千多斤,雕龙画凤,不惜工时成本,厅内神台也全部用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堂屋前的阶檐上竖立着两根石柱,约两丈高,也是用整块石料凿成的,被打磨得光滑发亮,石柱和底下精雕细刻的石础,不知花了多少工夫和银子。石雕在正面墙上为多,有浮雕,有镂空。雕有龙凤、麒麟、仙鹤、不老松,还雕有一些故事。雕出的树木花草栩栩如生,人物鸟兽生动逼真。石梯、阶沿、天井的围边石都平整方正,雕刻着细细条纹……这些都是石匠用精湛的手艺经过长时间刻磨出来的。

笃庆堂大小房屋一百五十余间,正屋108间。庄园内围墙包着围墙,天井套着天井,衖子通着衖子,走廊接着走廊,房间连着房间,八卦图迷魂阵一般,走进去就会迷失方向。

人们都把笃庆堂叫“天成屋”,是杨家四兄弟建成的。因为这个庄园建设速度很快——“一天时间就建成了”,实际上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这座庞大而奢华的庄园。这个建设速度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速度”!

天成屋,人们耳熟能详;笃庆堂,大部分人觉得陌生。

还有一种说法,笃庆堂又叫“天穷屋”,它始建于1921年(民国十年),房屋竣工的第二年即1922年,建笃庆堂的杨家四兄弟就开始贫困起来,其中三兄弟也相继短命离世。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笃庆堂收归国有。后来,笃庆堂零零星星地被拆了。再后来,笃庆堂荡了无踪影,消失得一干二净!

值得庆幸的邵东县还保留了另一个108间房——荫家堂。2013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且核定并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邵东的清代古建筑荫家堂位居其中,填补了邵东县“国保”单位的空白。

从此,荫家堂以它陈旧沧桑的面貌供各方游客观赏,让人们有幸去瞻仰那个年代邵东地区的古建筑群。

听说牛马司的光复堂——刘碧如的将军府,是邵东另一处108间房。光复堂现在还存留一些房屋、墓庐,其中墓庐是挂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氹里(即界岭镇虎溪、虎泉、虎仁的总称)的厚德堂也称108间房。厚德堂所在地为双峰,与界岭的虎溪村毗邻,我到厚德堂多次。现在,厚德堂也拆得不成样子,破败了。

笃庆堂有很多故事,故事来源于网络。

笃庆堂的主人杨天成是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管家,刘文彩的祖籍在邵东县团山镇双江桥。杨天成建108间是贪污刘文彩的钱建的。事情传到刘文彩的耳朵里,他闻讯赶到流光岭,看过现场后丢下一句话:“这座房子比不上我家的马厩。”说完,一拍屁股就回四川了!实际上,杨天成没有贪污刘文彩的钱财。

有个小偷在笃庆堂的一间房子里住了一年多,庄园里竟没有人察觉到这个“住户”。

建笃庆堂时,有个包工头发了财。那个包工头在建天成屋期间,同时用天成屋的材料偷偷为自己建了一栋房子。那栋房子离天成屋不到一公里,在通往团山方向的公路下坡处,房子还存在……

而有网友对笃庆堂更加熟悉:

“我所居的长发屋紧临笃庆堂,对笃庆堂多几分了解还兼有儿时嬉戏的亲切。那108间简直就是解放初期流光岭的‘市民中心’。据我的记忆,当时在那里办过公的单位至少有:流光岭区公所、税务所、农林牧站、粮食站、油榨坊……我儿时多次爬到炮楼上面张望下面一个个阴森、杂乱的骷髅,直到七十年代还无人敢去收拾。关于天成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流光岭人有着他们独有的更精准、更形象的表述:‘砌屋砌到败,昨天买田今天卖。’”

这位网友还说:“从笃庆堂走出多位杨家的子孙,因其祖先恰到好处的败落,在解放初仅落得一个‘小土地出租’的阶级成份,而顺利走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列,继续享受着新生政权的阳光。”

……

网络让我知道了有关天成屋的一些故事。

笃庆堂为什么砌屋砌到败,昨天买田今天卖”?是过分贪图“高大上”,还是资金链断裂?是生意场上惨败,还是家庭主要成员不幸离世?等等原因,致使笃庆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里面有故事啊!

其他大庄园的故事呢?譬如光复堂、厚德堂,以及各姓氏的祠堂。肯定会有故事的,而且会有不少故事。

荫家堂的一些故事就已经被有关部门挖掘总结出来了,这座宅子的游览介绍单上就有。上网百度也可以查到荫家堂的资料。

为此,我不胜感叹:笃庆堂,一座消失的老宅,有几多故事、几多传奇!现在,许多老宅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许多故事、许多传奇亦将随之而去。我想,这些老宅的建设规模和故事传奇不会比荫家堂逊色。保不住古宅、老宅,也得挖掘它们的故事传奇,用文字保留下来。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这些庄园或祠堂皆为当地财主或财主为首建造的。过去,在各种文件上、大会小会上、书本上都说这些财主剥削成性、贪婪敛财而成为财主。人民政府把他们的财产没收,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

现在民间所流传的、资料上所说的并不是那样,事实上也并非全是那样。若把那些财主的财富和当今那些特别富的或富得特别的人的财富来比较,可能是九牛一毛了!根据主流媒体曝光和网络披露的那些特别富的或富得特别的富豪、财主真的富可敌国!令人不可思议。

这些庄园及祠堂的建设者曾经是一方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当中有的也有过血泪史,他们也勤劳艰辛过,拼搏奋斗过,大多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成就。

哲人言:历史一旦被利用、总结,就会被扭曲;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抗日战争的真相,就已经还原了一些。

大历史让庙堂去总结、还原吧,老百姓可以总结还原这些曾经辉煌的庄园,曾经古老的祠堂的历史渊源、人事因果。不然,它们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后人永远无法知道了。

这也是华夏的文化元素、文化基因呀!非物质的吧?不是的话也应该是地方志、地方流变史。

历史是一个个小拼图组合而成。“108间”,只是历史中的一个角落、侧面和片段,如果大家都来说、来写,就可以形成一个总拼图,历史的全貌就会清楚些。

我觉得,历史不应仅仅是教科书式的表述。

在这个信息时代,有了微博和博客这样的自媒体,可以不像过去那样受纸质媒体发表的限制。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所经历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才是活的历史,如果没有真实的个人史、家族史、地方史的存在,官修的历史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铁板。因为国史、方志和宗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

我们可利用网络、自媒体,把他们——那些庄园主人是怎样发财、发家,怎样起屋建房(包括各姓氏的祠堂)以及与其有关的故事记录下来,让后辈知道。

这也应该是传承华夏文明及功当代利千秋的事情吧?

附录:尹芙初先生所撰《笃庆堂铭》

刘梦得之铭陋室也,在乎有龙有仙;苏子瞻之铭三槐堂也,则在乎人定胜天。盖积厚流光者,天理之极致;而地缘人重者,人事之常然。余乡杨乔生上舍与其从兄静甫昆季之公建笃庆堂也,其义盖取诸《皇矣》之篇。其气象之宏阔,与规模之精坚,虽湘中著称之名第,未能专美于前。斯盖由其先代积累之厚,与夫嗣徽内助之贤,至逾期年而告厥成功,则尤赖上舍精力之纯专。嗟乎!杜老为诗,空似万间之广厦;王通为表,尚恋老屋之数椽。古之人于居庐一事,盖谆谆三致焉。润其屋,克谐其孝;美哉室,式礼莫愆。观斯图者,得不由生孝悌之心,以庆福泽之绵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