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防治失败点点滴滴
关键词:心血管病防治
有亡羊补牢的机会吗?
1.一百多年前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理赔,聘请统计学家计算血压与心血管病寿命间的关系,发现140/90毫米汞柱的人比120/80毫米汞柱的人死亡率高1倍,160/95毫米汞柱的人比120/80毫米汞柱的人死亡率高2.5倍,确定160/95毫米汞柱的人入保险加钱。医生们将160/95毫米汞柱称之为高血压,将140/90毫米汞柱称之为
“临界”高血压(《希氏内科》第15版)。
点评:统计学家没有考虑到不同身高对血压的影响因素。医生们没有自己的实验数据,将统计学家的数据拿来就用并简单的确认了“临界高血压”的数值
2.发现患者高血压后50年不不予降压治疗。当时的医生认为血压高的人肾脏都不好,减压会缩短寿命。故半个世纪的时间不予降压治疗。
点评:医生对高血压的认知停留在主观想象的唯心主义阶段。
3.由于当年没有降压药,患者发生剧烈头痛、呕吐的高血压危象,医生用肌注“伤寒菌苗”后的异体蛋白反应,寒战后的大汗淋漓,血容量的减少血压下降的“发汗疗法”治疗高血压危象。
点评:医生的无知限制了降压药物的研究,才有了补救的“发汗疗法”治疗高血压,演变成了现在降压的利尿降压药。这与过去国人对头痛就蒙被发汗的做法不谋而合。另外,中医的放血疗法治疗肝阳上亢历史悠久,后演变成高血压放血疗法曾纳入20年前的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计划。在评估过程中特别提到了使用的局限性,即,南方人对放血疗法有顾虑,所以北方地区的人愿意接受(2007年4月7日《健康报》《为农民健康撑起一片天》)。
4.由于当年没有降压药,外科医生采用了交感神经连切除术并记载在40年前的医学教科书中。而且,延续到20世纪末。《健康报》还刊登了国内某直辖市的医院采用了电灼交感神经链的技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点评:内科医生的无知限制了降压药物的研究,外科医生大显身手,发明了高血压的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后出现了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使医学界不得不叫停了这种治疗方法。但是,电灼术的兴起,外科医生又想介入高血压的治疗,好在硝苯地平类药物的问世结束了外科医生又想介入高血压的历史。
多年前西方某学者提出:如果你的治疗有效就坚持,如果治疗无效就停止。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干就什么也别干,关键是不要把你的病人轻易交给外科医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