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知无畏买单的300万人关键词:身高血压值标准 300万/年
假如“无知无畏”是形容一个人的无知而对其事物产出轻视、无谓的看法,想法,做法尚属情有可原。假如“无知无畏”是发生在两个关联群体的无知而对其事物产出轻视、无谓的看法,想法,做法是难以理解甚至是可怕的结局。
生命科学家认为:“生物体都是一套生化算法。无论是基因生长组成人体器官,还是各种人类感觉、情感和欲望的产生,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的。”
既然如此,站在这一视角回首百年人类高血压防治的历史您不难发现,在以收取保险金为目的的统计学计算中只是统计了人体血压的物理学数据与死亡的概率僵化的关系。所以,早期观察的血压数值对统计学家是“无知无畏”的。正是医学专家将这一“无知无畏”的数据囫囵吞枣,成为了医生的“无知”与患者的“无畏”。这正是“哲学博士”在西方高于“医学博士”的分水岭。
需要用“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的”生命现象是医学家不可能想到的事情。所以,一百多年来对高血压的认知方面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调查、监测、统计、论文、论著的水平。一旦进行细致量化的计算就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了消极抵触或直接对抗的状态。2008年“身高血压值标准”的诞生就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
正是由于医生的“无知”,所以,至今反复坚守着没有基本物理学原理支撑的错误的高血压标准,继续铸就着大批患者进入到难治性高血压状态。而由于患者对医生的信赖而“无畏”地等待难治性高血压的到来。患者的生与死,在统计学家来说就是时间与线上、线下数字游戏,就这“上”“下”一字之差,中国每年300万人没了。
由于利益驱使,长效、短效降压药吵了30年。不过,近日的消息是一位血压200/120毫米汞柱,注册630号,在咱这用了32年的短效硝苯地平、阿替洛尔、氢氯噻嗪降压药的老患者安详的离开了,临死时手里还攥着那些救命的降压药。她享年95岁。假如那个年代咱们发现了“身高血压值标准”,血压肯定上不到200/120毫米汞柱难治性高血压水平,那可就真的是要跨世纪了。或许服用长效降压药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