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用药 微机管理
明信片寻访
高血压人群防治的一个可行方案》
本报记者
周寰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华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刘力生教授曾经谈到:根据很多统计资料证明,如果把血压控制下来,就可以把脑卒中减少一半或更多,能使心肌梗塞减少1/3,效益是非常大的,控制高压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工作有待于我们去推广,去实现,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的空话说了很多,最后病人还是死亡。
这段话是她在8月2日参加“中国高血压联盟秦皇岛协作中心市区工作站”建站典礼上的发言中讲到的。她还高度评价秦皇岛市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应该说这里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地方。如果这样一个经验能推广到全国去,那么我们中国防治高血压的事业就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秦皇岛的高压防治工作最初是由港口医院刘建一医师组织起来的。刘建一原是一位内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他注意到大量高血压病人在发展到严重程度时才来医院就诊,容易造成中风偏瘫等不可逆后果,促使他下决心从事高血压防治研究。从1988年起他逐渐摸索出一套小剂量阶梯用药方法,即采用硝苯地平(N
心痛定)、阿替洛尔(A 氨酰心安)、氢氯噻嗪(H
双氢克尿噻)三种降压药物,分成不同的阶梯剂量,根据
患者就诊时的血压、脉搏、体征及各辅助检查情况,调整各种药物的服用剂量,当血压下降到安全范围后减量或停用一二种药物,以维持血压平稳,这种方法简称为NAH方案,所用药物均为国产常用抗高血压药,价格便宜,每人每年的费用仅30元左右,他先在港口区后又推广到秦皇岛部分地区在5万人群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在电台广播和各种讲座的宣传后,高血压患者纷纷到港口医院高血压门诊登记治疗,初诊患者以每月100名的速度递增,医生加班加点也难以应付,刘建一又与计算机人员合作,编制出管理软件进行网络化管理,软件中收入病人的基本资料和各种血压情况下的用药方案,及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用药指南,供医生做多种选择。最后软件可进行划价、总统计和预报分析。主管部门可用电话或写信向任何一名患者了解防治情况,检查资料的真实性,该软件每小时可处理病历20至25份,每张高密盘可容纳近4000份病历,这是国内首家实行高血压防治的计算机化管理。
与此同时,刘建一医生又发明了一种“高血压明信片”,向每位初诊病人发放十余张,不能按时前来复诊的患者,可将自己的血压状况,填写在明信片上寄回医院,医生根据其编号即调出相关病历,开出新的用药处方再寄给病人。如病人未寄来明信片,医生则根据微机提供的诊断情况主动向病人发出另一种“询问”明信片,进行寻访随诊。有很多病人在血压下降后就不大注意继续用药,当他们接到明信片后,十分感动地说:“想不到医生比自己还关心这个病,督促我们用药。”采用计算机和明信片后,患者的季度复诊率为92.4%,实际服药率为95%。高血压的治疗管理率由原来的40.22%上升到78.4%,达到了郑州会议的标准。
通过小剂量的阶梯NAH用药、微机管理、明信片追访及各种科普宣传措施的综合运用,仅在秦皇岛港务局在册职工中,脑血管病入院人数每年减少40余名,心脑血管儿病的死亡率下降了23.9%,堪称是一种花费不多,管理简便细密的高血压防治方法。刘建一的研究被纳入河北省“八五”攻关项目。1992年,河北省科委在对他的工作鉴定后又将其纳入河北省心脑血管病防治方案中推广,1993年,该项工作在全国第四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交流后受到专家们的肯定和好评。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的一些医院也在使用这套管理软件。
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9500万,这将近一亿人的防治是一个复杂和巨大的工程,刘建一医生在一个不大的港口医院,从最初的一个个病人一家家追访做起,终于到今天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综合治疗方案,为我国高压防治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健康报》1996年9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