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杰克伦敦一起浪迹天涯(三)——品读《叛逆》

(2014-02-15 19:56:17)
标签:

杰克伦敦

人性

现实主义

流浪

叛逆

文/萝卜头

“今天我打起精神去上工,
 求主保佑我不做偷懒虫。
 如果天没黑我已经死掉,
 求主保佑我的工作没有毛病。
                   阿门。”
    如果一个人从会记事起就被送到工厂里干活儿,我无法想象他的童年有多少快活;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被没日没夜的工作所填充,我无法想象他的生活有多少幸福;如果一个人被责任和劳累所压垮,我无法想象他的未来有多少希望。
    杰克伦敦在《叛逆》一文中塑造了一个穷苦的童工形象——强尼。他代表着渴望自由与温饱的眼睛,代表晨星下奔向四方的黑黝黝的人群。强尼出生于典型的工人家庭,而且家中早已没有了父亲的身影。对于强尼而言,父亲给他的印象只是一双野蛮无情的脚。作为长子,强尼被送进工厂做工。生活给他的印象是由急性的挨饿和慢性的吃不饱拼凑成的。
    不曾经受饥寒交迫的我无法想象他的痛苦。
    当我看到文章开头的这段小诗,仿佛就看到了工厂冷冰冰的铁门,听到了里面永不停息的轰鸣声。一个为了工作哪怕死掉也无所谓的人,是有多么荒谬.然而又是什么将他的人性扭曲呢?他又是怎样变得叛逆了呢?
    在母亲眼里,强尼是一台养家机器,没有他,日子就过不下去;在弟妹眼里,强尼是一台暴躁的机器,谁也不敢惹他;在监工眼里,强尼是个耐用机器,永远不辞辛劳;强尼呢,他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该怎样过常人的生活,他从未感受过家的温暖,从未感受过童年的快乐,从未感受过发笑的舒畅。一年到头的做工,让他的肌肉无法放松。晚上睡觉时,他做梦就是在川流不息的半成品中不停重复同一个动作。他的脸会不由自主地抽搐,胳膊也一样。我清晰地记得,杰克伦敦在结尾时将他描述成“双肩内收,双臂下垂,看起来根本不像人,简直是一只“生病的猿猴”。
    强尼从做童工起就开始衰老,他曾经有过的幻想有的破灭,有的随着大脑的沉睡而遗失。早些时候,工作对强尼还有刺激感,随着他吸入的机器飞花越来越多,他经历了一次次“升级”,他的产品开始计件,他开始接管三台织布机甚至是四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对“升级”不再感兴趣;吃牛奶蛋糕是他人生屈指可数的大事之一,他曾经渴望吃到“浮岛”,他曾为此努力,但现在这种渴求渐渐被隆隆轰鸣声冲淡......
    直到有一天,弟弟威尔的嘲笑激怒了强尼,他用拳脚狠狠教训了威尔,却并没有感到满足。但他改变了。他不再是母亲心中那个“会忍耐的小天使”,他有一种想要发泄不平的欲望,他的大脑开始拒绝做工。
    文章的转捩点出现了。就在强尼“事业有成”,家境也开始好转时,上帝突然和强尼开了个玩笑。
    有天晚上,强尼在弟妹们的打闹声里一如既往地吃完晚饭,母亲问:“你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吗?”强尼一脸茫然。“浮岛呀。”母亲告诉他。“哦。”他漠然答道。然后他感到腿脚异常的沉,头异常的疼。机器垮掉了。这一幕是多么荒诞。
    终有一天他会忍受不住机器的高效率。感冒一星期,他都躺在床上,只做一件事:睡觉。梦里,他在不停计算。十多年来自己所加工的部件数量到底有多大?大到可怕。母亲请了医生,妹妹在家陪伴,工头前来看望。这些迟来的安慰都无法温暖一颗受到巨大创伤的心灵。在饥饿与贫穷面前,我仿佛看到这个只剩下皮包骨头的孩子,在做工与流浪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强尼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为什么要养活这个家庭,为什么母亲选择的是他而不是弟弟妹妹,为什么他要被迫失去享受童年的权利。强尼认为,在家中他的地位与母亲相当,因为他是唯一做工的孩子,但他也是家中唯一被剥夺幸福的孩子。
    当强尼闭上眼睛在树下打瞌睡,大笑,挥手时,当强尼吃力地打开车门,坐进黑黝黝的闷子车时,我忽然能够理解他的微笑,他对母亲说出自己想法时的淡然心态。
    学会拒绝,这也许就是一种叛逆的形式。强尼的叛逆,没有极端,没有偏激,没有任何刻意破坏的行为。他却让母亲伤透了心。“我再也不干活儿啦。”强尼说。“上帝啊,强尼,”母亲痛哭流涕地说,“可不能说这种话呀!”强尼宁可亵渎上帝,也不愿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被压迫已久被折磨到头的人对世界的呐喊。强尼的微笑里包含了多少过去的辛酸和对自由的渴求。强尼从出生起就被这个世界所抛弃。他甚至出生在地板上,周围是机器垒砌成的围墙。这也预示着命运从一开始就给他带来苦难。他选择流浪,是对命运的反抗。
    但是,受贫困驱使的流浪并不是浪漫的,强尼的流浪生涯必将遭遇许多挫折与磨难。给流浪打上“感受大千世界”的标签对强尼来说是多么可笑,他只不过是从一场苦难中逃脱又跳进了另一场苦难。
    杰克伦敦塑造了小强尼,小强尼背后又有多少群和他命运类似的人群?我仿佛看到黎明前就已在街头涌动的人流,他们的步伐无声而沉重。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幸福与希望,作者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描写,让所有人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从而更懂得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